从教语言到教言语

时间:2021-08-03 17:45:06 浏览量:

杨邦俊

语言和言语是语言学的两个概念,前者指由词汇、句子、修辞、语法构成的系统,后者指说(或写)出来的话。教语言,通常指教给学生语言知识;教言语则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用环境中学习语言运用的方法,体会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形态和变化。本文以《拿来主义》的教学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从教语言到教言语的转变。

一、真实的语言与语言的教学

“真实”的语言,是语言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即由语言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原生活底蕴构成的整体。以“狂放”为例,真实的词语有外在的词形即用笔画写成的“狂放”,可以通过词典查找它的 “任性放荡”含义,还能找到对应的诸如书法家醉酒狂书之类的原生活底蕴。教给学生真实的语言,即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达成对词形、含义和底蕴的整体认知。怎样教给学生真实的语言呢?

1.探究语言的“实体”

实体是一个哲学概念,一般指现实的存在,在语言学中特指由语言的全部形式和内容构成的存在物。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到语言实体的存在,从词形、含义和底蕴三个维度接近“真实”的语言。

例1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鲁迅《拿来主义》,以下各例均同)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语言实体的存在,笔者把目光集中到 “进步”一词上,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1)查词典,弄清“进步”的含义(“比过去有所发展或提高”);(2)找原文叙述的事件,落实对应的生活底蕴(“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3)形成对“进步”的整体解读(“进步”——“比过去有所提高或发展”——“活人替代了古董”),完成认知定型。最后向学生讲明:这里的“进步”属于反讽的用法,意在揭露当时的政府卖国的“进步”,其中的深意留在后面深入赏析。

学生对“进步”的认知,从词形到含义,再到底蕴,最后把三者统一起来,形成完全理解。由“纸面”的语言认知,到“鲜活”的言语认知,一步一步接近语言实体的存在,为语言运用打下了基础。

2.玩索语言的“真味”

语言作为一种“实体”,出现在文本中,受到上下文的影响,往往又表现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我们称之为语言的“真味”。语言教学要引导学生玩索这种真味。

例2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拿来主义》的语言运用,很讲究用词用语的情趣,对于“捧”“挂”“几位”“几张”“发扬国光”等词,笔者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探讨、品味它们言外的意韵。经过反复讨论,学生明确:“捧”——除了表示一般的动作,还包含内在的精神,生动地展示出几个“大师”对外族主子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丑行;“挂”——除了展示人物的行为,还语带幽默,生动地刻画出“大师”们无所忌讳、招摇过市的丑态。两个“几”字,除了有“不多”“极少”的意思,还传达出“无奈”“寒伧”“可怜”等意味;“发扬国光”则更是极尽嘲讽,本是有损国格的行为,作者却故意把它说成“发扬国光”,直接引用官媒的说法,更是多了几份揶揄。词语的这些韵味,不是本身固有的,而是在语用中依靠语境生成的,深藏在文本之中,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才能玩索得到。

二、“生态”的言语与言语教学

言语是语用的产物,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生态”的存在,反映的是特定时间、空间中的语用关系。言语教学只有追溯到言语赖以生成的时间、空间,以及语用的主体和对象,才能认清言语的奥秘,掌握语用的规律。

1.观察词汇的派生

汉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派生能力,语用中一旦出现成熟的语境,写作者往往能够采用“仿词”“新造”等手段快速生成新的词汇。“拿来主义”就是鲁迅在谈论对待文化遗产时,仿用政治术语独创的一个新词:“主义”原本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多指政治生活中重大的原则和主张,作者巧妙地借用过来,与日常生活的一种普通行为“拿来”组合成新词,把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方法称作“拿来主义”,生动形象,充满机趣。这种借助“仿词”手法造出新词的语言运用,必须有适宜的上下文作支撑,必须和全文的语言风格相协调。“拿来主义”之所以没有生造的痕迹,缘于与文章语境和风格吻合。

例3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讽刺幽默是本文的语文特色。例3不说满清政府的排外行径,而称“闭关主义”;不言民国政府的卖国行为,而冠以“送去主义”,挖苦嘲讽的意味很浓。“拿来主义”正好和上文相呼应,与全文的风格保持高度一致。教学中,笔者特意把上述词汇派生的过程讲述并展示出来,让学生反复观察,借鉴别人的方法,学习语用经验。

2.体会词义的发展

汉语词汇在非语用状态下,意义及感情色彩相对稳定,但是一旦进入语用环境,原来的意义被“激活”,词义就会有所发展,产生诸如“双关”“相反”“隐喻”等众多新义。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使用词语,让自己的语言不断地翻出新意。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到一所“大宅子”,里面有“鱼翅”等物品。这些物品名称单个出现在词典里,意义是固定的。但出现在《拿来主义》这样的文章中,受到上下文语境的关联,词义就会有所发展,获得新意。“大宅子”不再指房子,而喻指文化遗产,“鱼翅”也不再是美食,而喻指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词义的发展是语言不断使用的结果,一个词语的新义,开始时是在特定语境中临时生成的,但这种意义如果被别人重复使用,就会逐渐定型,成为固定的意义。词语的新义形成以后,语用并不会因此而停止,又会产生新的用法,推出新的意义,汉语的词义就是在这种演变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言语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语言创新的技能。

3.品析语意的变异

汉语的奇妙之处还表现在词意可以在语用中变异,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形成反语。但是反语的形成有自身的机制,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借助特定的形式才能完成。言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语意的变异现象,认识这种机制,从中学习语用技巧。

例4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本义为“富足,种类多,数量大”;“大度”本义是“气量宽宏”。例4中,“丰富”前面加上“见得”,语意则发生变异了,要表达的意思已不是丰富,而是要用来揭露卖国者欺世惑众的谎言;“大度”前面加上“见得”,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慷慨大方”,而是意在讥讽卖国败国的丑陋行为。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出反语生成的机制:一是依靠语境,如果脱离语境,很难区别本义句和反语句,也就无所谓反语了;二是借助语用,反语的真正形成还必须依靠語用,通过语气、语调和重音来完成交流;三是认知一致,听说双方要在认知上达成一致,即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四是依靠辅助,语用中多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等辅助手段加深印象;五是书面提示,多用引号或“所谓”“似乎”一类的词语来强调。

(作者单位:宜都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反语底蕴言语 试论交际中反语的生成和接收锦绣·中旬刊(2021年5期)2021-01-28倍er高级汽车观察(2020年9期)2020-10-27走进文化遗存 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遥古城阅读(低年级)(2020年4期)2020-06-21奇妙的博物馆数学大王·低年级(2019年8期)2019-08-27“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我就爱“反”着来小溪流(故事作文)(2018年7期)2018-09-27《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作文世界(小学版)(2017年5期)2017-06-08儿童反语语用功能知觉浅述科教导刊(2009年36期)2009-07-05头上种棉花青年文摘·上半月(1986年2期)1986-11-01

推荐访问:言语 语言

《从教语言到教言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