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言语经验,发展语用能力

时间:2021-10-14 11:49:47 浏览量:

周影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要想真正地学会运用,学生就需要以感知语言和积累语言为基础,否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本文提出要以敏锐的视角聚焦,探寻文本语言的教学价值;以多样的朗读方式,贮存文本语言的内在仓库;以多维的对比视角,解开文本语言的内在密码;以纵深的运用平台,推动文本语言的高效建构。

【关键词】言语经验  语用能力  敏锐视角  运用平台

阅读教学究竟该如何指导学生感知并积累语言,为学生积极运用语言奠定基础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父亲、树和鸟》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以敏锐的视角聚焦,探寻文本语言的教学价值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先生曾经指出:入选教材的文本至少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教学价值。其一,文本内容自身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其二,课文中所蕴藏的有关于语文方面的知识和写作的方法;其三,课文中所出现的一些全新的词语和典型句式结构以及作者所展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的技巧。依循着学生言语表达实际规律,小学第二学段应该是整个小学阶段感知和积累语言最为重要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统编版语文教材范例资源的特点,不断丰富语言的储备,填补学生空缺的句型结构,这对于每个学生言语发展和建构都有着积极推动的价值。这是从教材文本中的共生价值角度出发的,而每篇课文除了共生价值之外,还有着“这一个”的独特价值,比如:究竟需要积累哪些语言、感知哪些独特的句型范式,都需要从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具体特点来细细揣摩。

比如《父亲、树林和鸟》一文中,就有大量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和富有新鲜感的词语和语句。课后练习中就为学生罗列了三句具有代表性的词语。第一句:“父亲突然站定……用鼻子闻了又闻”;第二句:“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第三句:“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编者所罗列的三句话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运用了精准、妥帖而形象的修饰性词语。比如:第一句中形容树林的“幽深的雾蒙蒙的”,第二句中用“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来形容“父亲”,第三句中形容草木气息的“浓浓的苦苦的”。这三个修饰性的词语,在生活中运用得并不多,这就是较为有价值的资源点,值得进行品味。比如第二句,两个修饰性词语中,“凝神静气”从表情的角度描摹父亲,但学生对其感知仅仅停留在“安静”的层面,如果硬是查阅工具书,学生的感知也必将陷入机械的层面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语境,关注父亲脸上专注的神情,父亲此时连呼吸都变得轻轻的,缓缓的,甚至是停止了;第二处的修饰性词语,就是要关注其动作,其中有一个生活中使用频率并不高的词语“兀立”,这与我们平时运用广泛的“直立”“站立”并不矛盾。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其“立”的状态,同时还需要从父亲所展现出来的肃然和威严,找准树与父亲之间的联系,感受这种从外到内的安静,父亲就像这里的树一样,完全浸润在鸟儿的世界中。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运用者,需要具有这种专业化的眼光,紧扣学生认知需求和文本语言材料的独特性,发掘出丰富的言语素材,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以多样的朗读方式,贮存文本语言的内在仓库

从感知理解到实践运用,学生需要先将言语材料贮存到学生内在的言语意识深处,纳入语言仓库中。这种贮存与纳入,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忆和背诵。教师需要设置多维化的朗读路径,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朗读过程中,深入感知词语,以理解性的状态关注语言材料,为学生积累词语奠定基础。试想,如果我们语文课堂听不到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文本的语言不能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得到浸润,那些经典的文本语言,又怎么能够萦绕在学生认知意识的深处呢?只有在朗读中感知、在朗读中体验,才能将所要理解和积累的词语,与学生原始的言语材料形成认知思维上的关联,让材料不再始终都是静止的状态,而以活跃的状态共同创生出自由表达的精彩。

以第一句中“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为例。教师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朗读体验:第一层,读通顺读正确。由于这是两个修饰性词语的连用,中间也没有任何标点符号间隔,就会导致很多学生初读时常常会读破句,学生需要在自主揣摩的基础上,聚焦文本中的语言,在充分理解和体验后,先将语句读通读顺;第二层,入情入境地读。学生在朗读这句时,口中所诵读的语言文字聚焦在这句话中,但内心所关涉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这句话上,而需要扩展到整篇课文之中能够结合具体的文本语境进行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幽深”“雾蒙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并努力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勾连,更好地凸显文本的内生性价值,从而将语言文字融入自己的心中,最终所有语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就与我们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语言一样,能够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地进行感知,最终与其他的语言储备构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化身成为学生言语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以多维的对比视角,解开文本语言的内在密码

唯有真正的对比,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融入文本的世界中。因此,对比不仅是学生内在思维积极运转的一种体现,更是帮助学生嵌入文本语言内部而解开实践方法的重要策略。由于汉语自身就有着丰富的内在意蕴,这就决定了对相同意蕴的表达方法绝不是唯一的。汉语多元性、广阔性的意蕴空间为策略的实施提供了支架。教师要充分彰显对比策略的优势,着力引导学生明晰优劣,尤其是对言语表达容易忽视的细微之处进行揣摩与品味,为铸造学生言语品质而奠定基础。

还以第一句话为例。除了进行多维化的朗读,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广阔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寻中发现言语表达形式上的特点,同时紧扣“连续修饰”和“分开展现”这两点,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对比。比如,教师可以在幻灯片中,将课文中的语句做如下修改: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父亲,他像树一般兀立。很显然,修改之后的语句更加符合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所形成的表达内容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为什么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却有着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学生在对比思维中,与前面所描述的朗读板块进行融合,从而认识到短促的语句使得理解更加轻松容易,表达也更加畅快,然而连续性使用的修饰性词语所形成的长句子,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具有魅力,这种感知与所描述的故事、所展现出来的意境更加契合。学生在这样的对比、朗读和体验的状态下,就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文本语言背后所蕴藏的绵延和意蕴交替的独特魅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处处以对比为抓手,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文本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对文本语言内在秘妙的感知,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言语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四、以纵深的运用平台,推动文本语言的高效建构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对文本中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内化都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促进学生言语经验从表面到内在的转化,让学生在经历了量变的基础上触类旁通,实现对文本语言的自我构建。

以“父親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这句话为例,很多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关注这句话中“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两个关键词语。这两个词语对于刻画和感知父亲的细致和专注的特点,有着较大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发现这样的语句形式的内在结构,同时需要在多维朗读中,将这些词语进行内化,以便学生更好地感知这种句式结构所形成的表达作用。教学至此,感知理解性的层面教学已经结束,这个板块的教学看似可以鸣金收兵了,事实上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还需要建立在对所感知和积累的词语进行实践性运用的层面上,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实现从课文理解积极向着自我表达迈进。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始终反复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将课文中经典的、规范的词句深入学生的内在意识,要能够以最大限度、最大容量去丰富学生内在的言语经验。这不仅是语文教学规律的需要,同时也是学习语文的内在需求。教师要紧扣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框架,更好地梳理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内在关联,一起感知语言,积累语言,更好地运用语言。

猜你喜欢 语用能力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用能力新课程·中旬(2018年3期)2018-09-20关联法在英语阅读中的运用探研成才之路(2018年9期)2018-05-22语用能力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江西教育C(2017年12期)2018-01-15高三英语词汇复习的有效教学方法探究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7期)2017-11-03跨文化交际中我国大学生礼貌语言语用能力研究现代交际(2017年16期)2017-08-22谈语用能力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年20期)2017-04-12丰富输出活动提升语用能力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7期)2016-09-30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下旬(2016年2期)2016-04-19

推荐访问:言语 能力 经验

《丰富言语经验,发展语用能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