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非智力因素的内涵与特征

时间:2021-06-09 12:58:18 浏览量:

荣敦国 郑荣强 张云瑞

摘 要:为更好地培养运动员的运动非智力因素,提高训练成效和发展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针对运动员的运动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性质、特点、功能,以及重要具体运动非智力因素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运动非智力因素;运动员;内涵;功能;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1)01-0036-08

Abstract: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 of the movement of athletes, as well as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athletes, the autho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 to describe systematically the basic properties,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the non-intelligence factor of the movement of athletes, as well as the connota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fic and important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in sports.

Key words: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in sports; athlete; connotation;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任何人不可能在任何情景下都表现得聪明、得体。在不同情境之中,包括运动情景在内的特殊情景对人的心理有着特殊的需求和影响。正如现代体育心理学越来越强调研究心理问题时必须紧密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体育领域的特殊性。鉴于此,为更好地培养运动员的运动非智力因素,提高训练成效和发展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本文从我国非智力因素理论出发,针对运动员的运动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性质、特点、功能以及重要具体运动非智力因素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等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1 运动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性质、特点和功能

1.1 运动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性质

根据我国非智力因素理论,运动员的任何运动训练竞赛活动都是以运动员相应的内隐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在具体的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不仅存在运动员的认知活动,也存在意向活动,并且两者是辩证的互动关系(见图1)。

在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运动员需要发挥自己的运动兴趣、运动需要、运动动机、运动情感、运动意志等心理因素来有效应对和处理训练竞赛中的各种事物。这反映在运动员的心理上就是意向活动。这些意向在运动员长期的运动训练竞赛过程中就会逐步稳定下来形成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这些在运动员意向活动中所形成的心理因素总称为运动非智力因素。要深入理解运动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性质,还需要明确以下三点:1)运动非智力因素不属于运动智力活动范畴;2)除参与制约运动智力活動的心理因素以外,还包括不参与运动智力活动,对运动智力活动不产生影响的心理因素,都属于运动非智力因素范畴;3)运动非智力因素参与运动智力活动固然能发挥作用,不参与具体运动智力活动也能独立发挥作用。另外,有必要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全面把握运动非智力因素的外延问题。根据我国非智力因素理论,如果把运动非智力因素看作第一层次的话,那么,运动非智力因素系统的亚层次即第二层次则包括:运动动机、运动兴趣、运动情感、运动意志和运动性格五大因素。根据运动实践,处在第二层次的五大因素的概括性还是很强,不便于实际操作和具体培养。因此,还可以继续划分为由若干具体运动非智力因素构成的第三层次。从这一层次上看,这些具体因素有:运动兴趣、运动成就动机、运动自信心、运动热情、运动自制性等等,不胜枚举。

1.2 运动非智力因素的特点

为加深对运动非智力因素性质的理解,有必要阐述运动非智力因素的特点。从与运动智力区别的角度看,运动非智力因素具有以下特点:1)意向性。依据图1,运动非智力因素属于意向活动范畴,是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运动员的种种意向活动所形成的运动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运动非智力因素就是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选择、适应与改造运动情境的意识倾向的表现,它决定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一事当前是肯干还是不肯干”。而运动智力因素则决定运动员“一事当前是能干还是不能干”。2)习得性。运动非智力因素虽然也有一定的先天基础,但它主要是运动员在后天的运动实践当中逐步习得的。与此相对应,运动智力因素则具有遗传性,即它是由遗传得来的。一般来讲,一个运动员运动智力是超常、中常还是低常,是由先天决定的,后天的作用在于开发其运动智力,而不可能把低常运动智力的运动员培养成超常运动智力。3)聚合性。根据我国非智力因素理论,运动非智力因素是运动员运动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心理因素的结合,这些心理因素是聚合性的而非结构性的。运动非智力因素不是在众多心理因素中以某一种心理因素为核心而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结构,而是诸心理因素机械地聚合为运动非智力因素,它们独自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彼此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制约即有促进或促退的关系。而运动智力因素则是以运动思维力为核心构成完整的统一结构,各因素之间明显地存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的关系。4)波动性。根据运动实践,各种运动非智力因素不论在质的方面,还是在量的方面,都不是很稳定,有时高,有时低,有时作用大,有时作用小。正因为运动非智力因素具有很大的波动性,所以它是比较难测量的。而运动智力则正好相反,它是相当稳定的。也正因为运动智力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它是可以测量的。5)积极性。没有任何心理活动的东西是无积极性可言的,所谓积极性指的就是心理的积极性。根据我国非智力因素理论,运动非智力因素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控和强化等功能,所以它有积极性。而运动智力则没有这些功能,所以运动智力没有积极性。因为运动智力没有积极性,运动非智力因素才有积极性,所以,要发挥运动员的运动智力的作用必须从调动运动非智力因素入手,排斥运动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而直接去调动运动智力的积极性,只能是缘木求鱼。6)适度性。根据运动经验,在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只要把运动员的运动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能对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产生效果和影响。但必须注意的是,运动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和运动效果之间的正比例的关系并不是无条件的,即积极性越高,运动效果就越大;而是只有当运动非智力因素处于适度水平时,其与运动效果的关系才会呈现正比例的关系。而运动智力则不然,一般来讲,运动员的运动智力的作用调动得越好,运动成效就越好。这种现象也可称为运动智力因素的非适度性。

1.3 运动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同样,为加深对运动非智力因素性质的理解,也有必要阐述运动非智力因素的功能问题。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根据我国非智力因素理论,运动非智力因素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1)动力功能。毫无疑问,运动训练竞赛活动需要运动员有运动的动机,成为推动运动员进行这种或那种运动的动力。一般地说,这种由运动非智力因素转化而来的运动动机,其动力作用较大,维持的时间也较长。根据经验,运动非智力因素中的荣誉感、自信心、兴趣、好胜心、责任感等等都可称为推动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竞赛活动的动力。2)定向功能。所谓定向就是确定方向、规划目的。以往不少人都认为是认识来确定人们的活动目的,其实不然。运动实践表明,运动员的认识能为运动目的打下初步基础,还不能使运动目的固定化,必須借助运动非智力因素才行。比如,一个对乒乓球运动有非常痴迷的热情,或对射击运动有浓厚兴趣的运动员就会把练习乒乓球或射击争取优异运动成绩作为追求的运动训练目的。3)引导功能。任何运动训练竞赛活动要想取得好的运动成效,运动员只有动机和目的还不行,还需要有一个从运动动机走向运动目的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依靠的就是运动非智力因素的引导功能。如运动兴趣、运动自信心、运动责任心、运动荣誉感等运动非智力因素都能完成这一使命任务。4)维持功能。在具体的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从运动动机出发,以运动目的为终点,都需要一个心理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都有赖于运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的发挥。所谓维持作用,就是借助运动非智力因素使运动员的具体运动训练竞赛活动得以坚持,指导运动训练任务完成,达到运动目的为止。5)调控功能。运动训练竞赛活动是典型的运动成就情景,经常使运动员处于喜悦与痛苦、精力充沛与情绪低落、自信与悲观等等内心冲突之中。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就需要运动员运动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并对之进行有效干预、调控。6)强化功能。根据运动经验,运动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可以提高运动员处于低谷的心理或生理能量,从而使其保持旺盛的精力、昂扬的斗志和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但必须注意,对于运动员不能一味地进行强化,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虽然超负荷的训练或竞赛是必要的,但是在运动员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就不能一味“强化”。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具有良好运动非智力因素的运动员,一般不易产生疲劳,尤其是心理疲劳,即使产生了疲劳,也易于把它消除掉。

2 具体运动非智力因素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以上是从运动非智力因素系统的整体层面来剖析其性质、特点和功能,为更好地在运动训练竞赛实践中把握、运用和培养运动非智力因素,还需要从第三层次的诸多具体运动非智力因素入手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在此,仅对前期研究所确定的对运动训练竞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10项具体运动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和特点等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2.1 运动成就动机的内涵及其与目的、成就需要的关系

2.1.1 运动成就动机的内涵

运动成就动机是指一个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不但愿意去做,而且能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运动成就动机是由运动员的成就需要转化而来的一种运动训练竞赛动机。要正确理解运动成就动机还应深刻理解“动机”的基本内涵。现在有不少论述动机的文章或著作都把它定义为: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这一界定只是就“推动活动”这一点来说明动机的性质,应当说具有片面性。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教授给动机下的定义:“所谓动机(motivation)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使该种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历程。”个人认为,这个定义较全面阐述了动机的性质:第一,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这是动机性质的一个侧面;第二,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之后,不会立即停止,会继续发挥它的功能;第三,动机是一种“内在历程”“中间变项”,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通过一个人当时所处情境及其行为表现予以解释。人们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会有不同性质的活动动机。如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就是学习动机,运动员面对运动成就情境会有运动成就动机等等。这里讨论的运动成就动机是一种专指运动员的特定运动情境条件下的动机,它自然也包含以上三层涵义。

2.1.2 运动成就动机与目的的关系

要进行某种活动,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先有一定的动机,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包括成就动机在内,动机是活动的原因,它表明一个人为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目的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它表明一个人为了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人的各种活动一般都是有头有尾,有出发点和归宿处,动机和目的的关系就分别表示了人的活动的这两端。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往往把动机与目的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有动机必有与之相伴的目的,反之亦然;第二,动机与目的有时又几乎是一致的,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简单的活动之中;第三,动机与目的可以相互转化。最后,动机与目的的关系,就像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一样,是错综复杂的关系。实践证明,人们从事某些活动时动机可能只有一个,但可能有若干个阶段性的目的;反之亦然。另外,事实也证明,在同一个人或不同的人身上,即使是同样的动机也可以体现在不同目的的活动之中;同样,在同一活动目的的情况之下,也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驱使。了解动机和目的这两个心理因素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我们就可深入、全面认识在具体的运动训练竞赛情境中运动员的运动成就动机与运动目的两者的关系。

2.1.3 运动成就动机与成就需要的关系

为加深对运动成就动机的认识,还应掌握成就动机与成就需要之间的关系。当运动员面对某种运动成就情境时,为克服困难,发挥自己的竞技能力,会产生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所面临难题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需要是由运动员力求成功、敢于成功的动机和害怕失败、避免失败的成就需要两种成分的动态整合。在具体的运动训练竞赛情境中,运动员的成就需要和成就动机可表现为以下四种基本情况(见图2)。

依图2,一象限的运动员特别想成功,成就需求强度大,同时不怕失败;二象限的运动员特别想成功,同时怕失败,成就需求小;三象限的运动员追求成功的想法不强烈,同时还惧怕失败,成就需求小;四象限的运动员追求成功的想法不强烈,但成就需求强度大,同时也不害怕失败。由此可见,运动员的运动成就动机和运动成就需要之间也是非常复杂的关系。

2.2 运动兴趣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2.2.1 运动兴趣的内涵

运动兴趣是指在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运动员基于自己对某一训练或比赛活动的需要、愿望或情感而表现出的一定的趋向性和选择性。运动兴趣一般与运动员对运动专项的肯定性情绪相联系。

2.2.2 运动兴趣的基本特征

运动兴趣属于运动员的意向过程,是意识倾向性的表现,是運动员的意识对一定客体(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运动兴趣的内在选择性和内在趋向性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运动员在选择的基础上确定趋向;另一方面,运动员也可以在趋向的过程中加以选择。内在选择性和内在趋向性是运动兴趣的两个基本特征。另外,运动员的运动兴趣也遵循兴趣发展的一般过程,一般也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这样几个演进环节。感觉运动有趣是运动员运动兴趣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具有为时短暂性、盲目性和广泛性等特点;乐趣是运动兴趣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在有趣基础上定向发展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基本定向、为时较长、带有专一性和坚持性;志趣是运动兴趣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运动员的运动兴趣与崇高的运动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的结晶,其基本特征是:具有社会性、自觉性和方向性。

2.3 运动热情的内涵与基本特点

2.3.1 运动热情的内涵

运动热情是指运动员对运动训练竞赛活动所表现出的一种比较热烈、稳定而深厚的情感状态。运动热情是运动员在运动兴趣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是一种比运动兴趣更为固定、更为持久的情感。要正确理解运动热情,个人认为,还需要深入探讨人们对情感概念的一般看法。在我国的心理学著作中,一般把情感定义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在这个概念中由于用了态度与体验这两个术语,显得晦涩难懂。个人比较赞同燕国材教授等人的观点,由于情感同情绪、性格、意志等一样,也属于人的意向过程,是人的意识倾向性的表现。因此,情感就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意识的波动性和感染性。从一个人的情感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来看,总是由情绪发展到情感,再发展到情操。“情绪、情感和情操是广义的情感的三种表现形式。”1)情绪。情绪是一种较低级、简单的情感。它一般与人的生理需要或物质需要相联系,但也有与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相联系的。一般来讲,情绪的持续时间比较短暂、外部表现明显,通常以激情和心境两种形式来表现。激情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激动或冲动,它发生迅速、表现强烈,是持续时间较短暂的一种爆发式的情绪。从性质的角度看,激情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心境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心情,它是一种比较持久、微弱平静、弥漫式扩散的情绪状态。心境与激情一样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2)情感。情感(狭义的)是一种比较高级、复杂的情感(广义的)。它一般与人的社会或精神需要相联系,其持续时间比较长,外部表现一般不明显。情感通常以迷恋与热情两种形式来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会热烈地追求这一件事,有时又热烈地渴望另一件事,这就是迷恋的表现。迷恋不够稳定,与人的基本生活目标一般没有本质的联系。而热情却是一种比较强烈、稳定而深厚的情感状态。根据经验,迷恋和热情也都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3)情操。情操是一种更加高级、更加复杂的情感。它一般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是一种最深厚、最稳固、最坚定的高级社会情感,它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个性。

2.3.2 运动热情的基本特点

在运动训练竞赛情境中,运动员的运动热情,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情境性。运动员的运动热情总与一定的运动情境相联系,情境改变了运动热情自然改变,甚至消失;一旦情境再现,相应的运动热情也可以重新点燃。2)感染性。依心理学,以情动情就是指情感的感染性。如教练员对运动训练工作的高度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就能调动运动员训练与竞赛的兴趣和热情。3)外显性。在运动训练竞赛情境中,运动员所表现出的运动热情总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身体行为和面部表情等表现出来。4)波动性。运动热情是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情境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的波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仅运动员的心理处于波动状态,而且与之相联系的生理方面也会处于波动状态。5)扩散性。在一定条件下,运动员的某种运动热情可以自行传播或弥散到别人身上。它显然具有四种形式:向内扩散(向自身扩散,使自己的整个心理和行为在一定时间内都笼罩上一定程度的感情色彩);向外扩散(自身的热情传播、弥漫到别人身上);时间扩散(在一定时间段不消失)和空间扩散(弥漫到许多人或物上)。

2.4 运动情绪稳定性的内涵及其与运动效率的关系

2.4.1 运动情绪稳定性的内涵

运动情绪稳定性是指在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运动员的情绪状态受外界或内部条件变化而产生波动的情况。

2.4.2 运动情绪稳定性与运动效率的关系

在运动训练竞赛情境中,运动员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运动情绪状态,而这些不同性质的情绪,又可引起运动员机体相应的激奋水平或生理反应,并对运动训练或竞赛的效果产生影响。根据Yerkes and Dodson定律,面对不同难度的训练竞赛任务,运动员的运动效率与其兴奋水平有关:运动效率先随激奋水平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兴奋水平的升高而下降,即运动效率在适中的兴奋水平下最高,但这种适中的兴奋水平,当进行简单运动时应偏高,进行复杂运动时应偏低(见图3)。

依图3,像举重和游泳这样一些技术较简单的体能项目,在进行训练或竞赛活动时,应注意充分调动运动员的情绪水平,激发其具有较高的激奋水平;而对于技术复杂、战术变化多,心理作用明显的一些技能类竞技项目,如乒乓球和射击项目的运动员则应注意调低运动员的情绪,严格控制他们的激奋水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具有适度的情绪稳定性水平才好。个人认为,在具体的运动训练竞赛实践中,应根据运动项目和运动员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积极调控运动员的情绪水平,以良好的运动情绪稳定性促进运动训练竞赛活动的成效。

2.5 运动荣誉感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2.5.1 运动荣誉感的内涵

运动荣誉感是指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追求光荣声誉的一种情绪体验。《辞海》对荣誉的解释是:“个体或团体由于出色地履行义务而获得的公认的赞许和奖励,以及与之相应的主观上的肯定性感受,是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的统一。在不同的社会或阶级中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对于什么是荣誉感,库利(C.H.Cooley)称为“求荣誉”的心理;托马斯(W.L.Thomas)称为“求荣誉”的愿望;燕国材教授等人认为,荣誉感就是人们追求光荣声誉的一种情绪体验。对于肩负特殊使命的竞技运动员来讲,他们的荣誉感就是运动荣誉感,就是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追求光荣声誉和自我实现的一种情绪体验。

2.5.2 运动荣誉感的基本特征

运动荣誉感这种情感实质上反映了运动员个人与运动集体、小运动集体与大运动集体之间的关系。一个运动员受到其所在运动集体的承认、重视或赞许,他就会感到愉悦和自豪;如果受到运动集体的疏远、批评,甚至排斥,就会感到苦闷和内疚。一般地说,运动员总是渴望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表现出令人赞赏的竞技行为,以赢得所在运动集体的肯定和尊重,获得集体给予的荣誉。同时,运动员也总是盼望自己所在的运动集体,比别人的运动集体更优秀,受到社会和他人的称赞、仰慕等。根据运动实践,运动员的运动荣誉感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个人荣誉感,它是运动员只关心个人在运动小集体中的地位;二是集体荣誉感,它是运动员关心本集体在更大的集体中的地位,并且自觉、主动地把个人的运动成绩与所在运动集体联系起来。在运动训练竞赛实践活动中,应当引导和教育运动员既要重视个人的运动荣誉感,也要重视集体的运动荣誉感,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坦诚地讲,过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只强调集体荣誉感,把个人荣誉感作为个人主义来批判,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荣誉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然,我们也不要抹杀集体荣誉感的意义和价值。很多事实表明,如果运动员因荣誉而沾沾自喜,不能保持冷静头脑,影响自己进步和发展,被荣誉所累的现象也不鲜见。从一定意义上讲,运动荣誉感是运动员在与自己的虚荣心不断冲突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所谓虚荣心就是满足于虚假的荣誉,或沽名钓誉,或自欺欺人,它是荣誉感的扭曲和不正常发展。为了培养运动员形成真正的运动荣誉感就必须杜绝虚荣心。培根说:“名誉有如江河,它所漂起的常是轻浮之物,而不是确有份量的实体。”如果我们的每一位运动员对荣誉都有如此的认识,那他一定不会泛起个人虚荣心。

2.6 运动毅力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2.6.1 运动毅力的内涵

运动毅力是指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过程中保持充沛精力,坚韧顽强,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坚决完成任务,努力实现自己运动训练竞赛目标的一种意志品质。马克思指出,人离开动物愈远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因此,人们在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时,并不是像动物那样消极被动地顺应环境,成为自然的奴隶,而是积极主动地改造世界,成为社会的主人。对于运动员来讲,为了提高自己的竞技能力,追求训练活动的“双效”,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不仅要做到高度集中注意力,抵制、排除影响训练的一切不利因素,而且还要忍受超负荷训练给自己机体带来的巨大不适,不折不扣地完成训练任务。这就是一个运动员预先设计训练目标,根据训练目标组织、支配、调节训练行为,克服种种困难最后实现目标的过程。

2.6.2 运动毅力的基本特征

根据运动实践,具有顽强运动毅力的运动员,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对自己的运动生涯有坚定的信念,并执着追求;由于自己的理想、信念的坚定与自信,在日常的运动竞技生涯过程中会一贯表现出方方面面的高度自觉性,主动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应对各种事情,努力把各种事情做好。2)不怕困难,并千方百计地追求进步。运动员的运动毅力在运动训练竞赛中会表现出坚韧的“坚持性”。一个具有坚韧意志力的运动员绝不会因一时的成功而骄傲,也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气馁。而一个缺乏运动毅力的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实践中往往会表现出某种“执拗性”或“动摇性”行为。另外,具有良好运动毅力的运动员在具体的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也会表现出思维和行动方面的种种“果断性”。3)善于总结运动训练与竞赛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具有良好运动毅力的运动员深知自己竞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对于日常的、各个训练环节的积极把控马虎不得,会以训练日记或与教练谈心等形式不断总结自己的各种体会与收获,寻求各种训练问题的有效解决。

2.7 运动自制性的内涵与基本特点

2.7.1 运动自制性的内涵

运动自制性(或自制力)是指一个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约束自己的言行的一种宝贵的意志品质。苏联《普通心理学》中把自制力定义为:自制力就是善于使不合愿望但很强烈的动机服从自己;能够抑制住妨礙达到目的的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意志特征,称为自制力或自持力。自制力的这两个定义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运动员的运动自制性颇有借鉴意义。运动员自制性的发展与变化,从内部看,主要依赖于运动员自我意识与内抑制机制的发展与增强;从外部看,是在他制的基础上,依他制为转移的;从过程上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他制阶段、他制与自制相结合阶段、内心自制阶段和形成自制习惯阶段。

2.7.2 运动自制性的基本特点

在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运动员决不可能随心所欲,完全自由,必须遵从诸多运动训练与竞赛的客观规律和规则。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克制自己,以适应运动训练竞赛活动的需求。同时,为了达到或实现自己一定的运动训练或竞赛目标,必须能够抵制来自外界或内在的种种干扰和诱惑,所有这些品质都是一个竞技运动员意志自制性的表现。综合起来看,一个具有自制性的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实践活动中,可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善于迫使自己执行已经采取的决定,并能战胜与执行自己的决定相冲突的一切因素;2)善于在行动中抑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冲动行为,并能适时地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表现出良好的灵活性和机智;3)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能够牺牲个人利益,以集体利益为重;4)在成功面前,不骄傲自满,在失败面前,不灰心丧气,能再接再厉。而一个缺乏自制性的运动员,则表现出放纵自己、悲观失望、随波逐流、不负责任等不良运动行为。

2.8 运动责任心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2.8.1 运动责任心的内涵

运动责任心是指一个运动员对其所属运动团队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自己所肩负的运动训练竞赛任务的一种自觉态度。运动员的责任心包括对自己责任的认识、自己的责任感和自己的负责行为。在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一个运动员总是要参加一定的运动集体的共同活动,维护运动集体的行为规范,承担一定的运动训练竞赛任务,而且还要对这种共同活动、行为规范和训练竞赛任务,采取自觉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认真负责,努力完成。

2.8.2 运动责任心的影响因素

运动责任心的发展、变化依赖于许多因素和条件,主要有:1)依赖于运动员对运动训练竞赛任务的理解程度。一般来说,如果运动员对自己应当完成的运动训练竞赛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那就容易养成积极的责任心,反之,就很难养成责任心。因此,培养运动员的运动责任心需要从让他们重视自己所负责任的认识上着手。2)依赖于运动员所具有的完成某种运动训练竞赛任务的竞技能力水平。根据实践经验,如果一个运动员有足够的竞技能力完成某种活动任务,那他就容易形成相应的运动责任心,反之,就很难形成什么责任心。从这个角度讲,运动责任心是随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3)依赖于能否预见运动训练和竞赛行为的后果。如果一个运动员对自己的某种运动训练或竞赛行为的结果有较高的预见性,那么,他在运动训练或竞赛活动中表现的责任心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4)依赖于运动员是否敢于对自己的运动训练竞赛行为后果承担责任。如果一个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训练或竞赛行为的后果敢于承担责任,就表明他有责任心。

2.9 运动自信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2.9.1 运动自信心的内涵

运动自信心是指运动员对自己的竞技能力或运动能力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够实现或达到自己追求的运动目标。运动自信心是由运动员意志过程中处于动态的信心逐渐稳定下来而形成的一种宝贵的性格特征。如“我有把握”“这个困难我能克服”“我行”和“我能”等都是运动员具有自信心的写照。

2.9.2 运动自信心的基本特征

在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具有自信心的运动员往往表现出以下特征:1)所定运动目标比较具体而切合实际。具有自信心的运动员总是根据自己的竞技能力水平,定出经过自己一定的艰苦努力才可以实现的运动训练竞赛目标。不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目标,一般都比较具体。2)对自己的竞技能力有着比较准确的估计。具有自信心的运动员从不盲目地相信自己的能力,总是把自己的自信建立在对自己竞技能力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3)喜欢完成有一定难度的运动训练竞赛任务。具有自信心的运动员也总是喜欢探索新的东西,挑战有一定难度的训练与竞赛任务。4)有更高的运动抱负水平。在实践中,我们也会发现,充满自信的运动员总是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精力充沛,不满足自己目前的运动成就,渴望承担和冲击一个又一个新的运动训练竞赛任务。5)具有谦虚、谨慎的品质。一个具有自信心的运动员,能够深刻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总会表现出谦虚谨慎,勤学苦练的运动态度和行为。实践证明,运动员良好的运动自信心有助于提高运动训练竞赛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注意识别运动员在自信心方面所表现出的复杂情况,也就是要注意识别运动员不良的运动自信心包括自信心不足和虚假自信心两种情况。运动员的自信心可用一连续体表示(见图4)。在具体的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每个运动员的自信心水平都与特定的运动表现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依图4,运动员的运动自信心不足和虚假自信心都不能满足运动员比赛的需要,运动训练与竞赛所需要的是适宜的运动自信心。由此,为更好地组织训练和竞赛活动,还需深刻认识运动员虚假自信心的一般特征:1)运动员表现为缺乏自知之明,会把以前偶然获得的成功当作自己的真实水平,有时也会把教练和别人对他的提醒看作是小瞧他。2)把以前获胜的经历看作是下次比赛的预期,赛前往往心存侥幸,赛前准备不认真,总相信幸运的天平能够再次向自己倾斜。3)赛前心高气盛,心态不稳,但是一旦遇到挫折,便可能惊慌失措,变得情绪低落、不理智。4)赛前往往过度兴奋,但比赛一开始便技术僵硬走样,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会鲁莽地放弃努力等。

2.10 运动好胜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2.10.1 运动好胜心的内涵

运动好胜心是指一个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表现出的不满足现状、力争取得更大运动成绩、力求不断超越自己、超越他人的一种运动性格特征。一个运动员的好胜心是与其自信心和自尊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当一个运动员认为自己有价值,也为社会作了贡献,别人应该平等地对待自己,尊重自己,并相信自己具有一定的能力和品德时,才可能有好胜心。

2.10.2 运动好胜心的基本特征

具有好胜心的运动员,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不满足于现状。好胜心强的运动员,善于寻找自己心目中的榜样,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善于自我动员和激励,自我监督,不安心于现有运动成就。2)力求超越他人。具有好胜心的运动员总是渴望战胜一切对手,尤其在被别人小瞧时,会表现得更为强烈。3)总希望不断超越自己。有好胜心的运动员不愿 “吃老本”,会认为过去的成绩只代表过去,从“零”开始新的拼搏是他们的一贯思路,总是力求做到今天的我要比昨天的我好,明天的我要比今天的我更强。

3 结语

1)在长期的运动训练竞赛过程中运动员的意向活动会逐步稳定下来并形成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这些在运动员意向活动中所形成的心理因素总称为运动非智力因素。它与运动智力因素共同构成运动员的心理系统。

2)运动非智力因素与运动智力因素不同,它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控和强化等功能;具有意向性、積极性、波动性、聚合性、适度性和习得性等特点。

3)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文所分析讨论的对运动训练竞赛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的10项具体运动非智力因素:运动成就动机、运动兴趣、运动热情、运动自信心、运动责任心、运动荣誉感、运动情绪稳定性、运动好胜心、运动毅力和运动自制性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内涵、特点或特征表现。

参考文献:

[1]燕国材.教育心理十题[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2]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4]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徐本力. 运动训练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7]燕国材.学习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2000.

[8]荣敦国,刘一民.析PIN结合运动训练理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256-259.

[9]朱永新.燕国材先生教育学术思想评述[J].中国教育科学,2019(3):9-29.

[10]燕国材.我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领域的探索与追求[J].中国教育科学,2019(3):3-8.

[11]孟昭霞.从非智力因素视角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2):48-53.

猜你喜欢 内涵运动员特征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135期)2020-12-07抓特征解方程组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9年5期)2019-06-22有理数的数学内涵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16年7期)2016-12-07运动员小朋友·快乐手工(2015年4期)2015-05-07木木相册作文大王·中高年级(2014年5期)2014-08-07春天来啦(2则)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09年5期)2009-06-11思维擂台赛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09年5期)2009-05-31抓特征 猜成语阅读(中年级)(2009年11期)2009-04-14最后剩下谁资本市场(2008年5期)2008-05-26Sports Day阅读(中年级)(2006年4期)2006-04-28

推荐访问:内涵 特征 智力因素

《运动非智力因素的内涵与特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