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山区现代农业产业规划2018-2020

时间:2020-03-09 19:21:07 浏览量:

  ***县山区现代农业产业规划2018-2020

 第一章 规划概要

 1.1规划背景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精神,依据自治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意见》,加快XXX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特编制《XXXXXX自治县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其中生态宜居是根本,而生态环境的改善毫无疑问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宜居的总要求,走符合农村的发展路径,注重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绿水青山。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原则:一方面,不能盲目开发、过度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触及生态保护红线,不能违背自然发展规律,

 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土在树。”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果对自然过度开发,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另一方面,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保护绿水青山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1.2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涉及全县19个乡镇131个村。

 规划基准年为2017年,期限为2018-2020年共计3年。

 1.3目标定位

   树立“五大新理念”:生态有机立本、三区多园布局、农旅深度融合、利益两头联结、公用品牌支撑。

   开辟“五大新通道”:扭住农民增收目标、科学编制一个规划、量身定制一套政策、全力搞活一个龙头、培育运营一个品牌。

 抓实“五大新抓手”:成立一个农业农投公司、创立一个微商·电商(扶贫)创业中心、组建电商协会和公用品牌两个协会、发展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农业经纪人。

 按“三区多园”的空间布局,沿三河流域(大渡河、官料河、白沙河)打造山区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坚持“特色特产、绿色精品、生态高效、错时错位、文化创意”方向,秉承传统农业精华与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培育一批质量保障、文化传承、功能多样的生态精品农产品与农业休闲养生产品,唱响XXX生态精品农业品牌,走出一条“生产标准化、产品精致化、经营品牌化、市场多元化、发展绿色化”的生态精品山区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倾力打造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民族文化风情、农耕文化、生态绿色、现代农业示范等为一体的农旅深度融合产业。

 1.4空间布局

 形成“三区多园”的空间布局,即:北部构建种养循环区,打造休闲养生地;东部构建山水体验区,打造天香富贵地;南部构建林药种植区,打造彝乡神往地。

 沿三河流域(大渡河、官料河、白沙河)打造农旅融合产业带。

 图1-1:XXXXXX自治县“三区多园”布局

 图1-2:XXXXXX自治县三河流域产业带布局图

 1.5重点任务

 建立立体农业、强化平台建设、夯实基础设施、打造农旅融合、提升农业产能五大重点任务。

 1.6发展展望

 通过规划实施,实现三大转变、四大提升和建设五大样板,初步形成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XXX模式”。

 三大转变:农民从业方式实现职业化转变,农民生产方式实现产业化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实现集中化转变。

 四大提升:提升XXX山区现代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提升XXX山区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XXX山区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融合能力;提升XXX农民的收入水平。

 五大样板:区域农业试验示范的样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样板;农民创业教育培训的样板;小凉山山区粮经复合、种养循环农业的样板。

 第二章 发展基础

 2.1地理区位

 XXXXXX自治县地处四川西南小凉山区,距成都246公里、乐山144公里、峨眉山47公里,是距离成都最近的XXX自治县。“一高两铁(含成昆老线)”建成后,XXX将向北融入成都两小时经济圈,到成都一个半小时;向南融入攀西经济圈,到凉山两个半小时;向乐山市中心融入市域县城“一小时交通圈”,届时将极大提升XXX区位优势。

 图2-1:XXX区位关系图

 2.2县情概况

 全县幅员面积2382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131个村,总人口14.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0269人,农村实有劳动力人口79845人,XXX5.6万人。统计耕地面积9.8万亩(国土二调面积26.62万亩,海拔高度800米以下耕地 7.65万亩,

 800米—1200米13.33万亩,1200米以上5.64万亩),多为陡坡地,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81亩。

   ——立体气候明显。XXX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季较充沛,日照也较足,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四季分明。境内群山耸峙、山峦重叠、沟壑纵横、高差悬殊,形成西南高东北低逐渐倾斜地势。地貌、气候、植被、土壤及农业利用方式,都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耕地地力贫瘠。全县耕地多为陡坡地,一级地有4306.1亩,占4.50%;二级地有18757.9亩,占19.61%;三级地有48829.2亩,占51.05%;四级地有20491.1亩,占21.40%;五级地有3257.5亩,占3.40%。土壤以中性偏酸为主。

 ——水资源丰沛。有大小溪流42条,最大河流——大渡河在境内流长68公里,其过境水径流量432.6亿立方米,其他地表径流量21.9亿立方米,积雨面积1836.3平方公里,亩平均1286立方;浅层地下水总量5.8亿立方米。

   ——物种多样性。全县主要经济作物有牡丹、三月竹、茶叶、核桃、花椒、藤椒、花白云豆、猕猴桃、中药材以及蜡虫等,其中大堡青菜、宜坪萝卜、雪山豌豆、杨村贡米(红花香米)、勒乌洋芋(马铃薯),杨河、万坪三月竹享誉川内外。XXX花牛、黑竹沟藤椒、XXX竹笋、XXX马铃薯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

 ——旅游资源丰富。全县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XXX风情。黑竹沟风景区中外驰名,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四川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经专家评估,XXX现有世界级景点资源6个,国家级景点资源20个。

 ——生态条件优越。全县拥有天然森林206.3万亩,林地面积306.2万亩,森林覆盖率76.66%,位居全省第一,已被列入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优势明显。

 2.3县域农业特征

 ——生态资源的双重性。山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较高的森林覆盖率、独特的地理气候等特点,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使山区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先天条件;同时,作为生态重要涵养区的山区,又是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频发区域,山区的生态资源又具有较强的脆弱性,在农业发展上不能过度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物质装备的落后性。XXX地处偏远,地势高低不平、山高坡陡,致使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力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农业产业的多样性。气候差异性造成物种多样性,使我县山区农业不能走平原地区单一、同质、大规模的农业发展模式,必须走多样性、高效性、复合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培育多个优势特色产业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生产经营的分散性。山区农业的多样性和土地资源、农户居住的分散性,带来农业生产经营的分散性,由于生产经营的独立性和分散性,难以产生生产过程的分工和专业化,使山区农业具有较强的小农经济特征。因此,如何在分散的土地、分散的农户基础上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是实现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第三章 机遇与挑战

   3.1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把原有分散的发展模式集中起来,做优做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农村发展指明道路。

   ——精准扶贫建设机遇。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高度重视和关心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多次对精准扶贫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中央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四川省打出了“3+10”扶贫攻坚政策,市委、市政府对接配套了“1+11”工作方案。这些方针政策的出台,为我县农业发展,精准扶贫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年交通攻坚大会战机遇。随着以“一高两铁(含成昆老线)”为主干、国省干道为骨架、县乡道路为经脉、通村通组路为毛细血管的交通路网格局的建成,依靠市域县城“一小时交通圈”,提升XXX特色、生态、优质农产品对外技术交流合作、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便利条件。

 ——生态建设与补偿机遇。我县生态资源富集,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补偿力度,拓展社会补偿渠道,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这为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实现生态扶贫提供了重要机遇。

 3.2挑战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低,在农产品方面,一般化的产品较多,名、特、优、新产品极少;在产业结构上,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优势特色产业面积偏小且布局分散;在产业方面,农产品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重大项目少,产业链较短,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对贫困农户增收带动严重不足。

   ——劳动技能较为缺乏,影响贫困人口增收。科研与推广脱节,投入不足,农业生产在科研、试验、示范、推广等环节的深度开发长期受到制约;高效的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缺乏,科技成果少,储备不足,对产业的巩固和提升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我县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新技术、新成果接受能力差,劳动技能缺乏。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我县幅员辽阔,但耕地面积严重不足,耕地作业条件差,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脆弱,产业道、机耕道、农村公路建设等覆盖率不高,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

 第四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4.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效益为方向,树立“生态有机立本、三区多园布局、农旅深度融合、利益两头链接、公用品牌开路”的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五大新理念,着力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服务功能,建成农旅融合示范地。

   4.2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循环,持续发展原则。依据“土壤地图”,严格按照“三区多园”布局组织农业生产,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强技术支撑,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型农业发展,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基础上进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实现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大幅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结构优化,优势特色原则。主动把握涉农消费需求新形势,充分结合XXX山区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与区位优势,加强农产品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支持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需求走强的产业发展壮大,与时俱进持续优化全县农业生产结构,培育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竞争力。

   ——坚持适度规模,增收增效原则。把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放在农业发展的重要位置,结合不同产业的生产特性,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坚持做强做优,全产业链原则。结合特色优势产业产业化的薄弱环节与核心环节,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冷链物流、电商平台等主导农产品价值增值的二三产业,积极培育扶持相关经营主体,做强若干个优势特色产业领军型龙头企业,带动山区农业产业全产业链,促进

 XXX农业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与增长动力。

   4.3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以上,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力争增长10%左右,贫困户年均收入达4288元以上。

 具体目标:突出山区生态和立体气候优势,培育生态、有机、效益型农业,着力拉长优势、补足短板,促进山区农业提质增效。以“峨岭云边”公用品牌为载体,培育“峨”字号特色品牌,构建品牌营销体系。

 到2020年,全县稳定粮油产量4万吨,建成高山蔬菜3万亩、笋用竹30万亩、马铃薯3万亩、水果3万亩、中药材3万亩;生猪年出栏15万头、肉牛年出栏1.2万头、肉羊年出栏2万只,畜禽肉类总产量达到1万吨;新增农产品商标20件;新认定省级商标品牌基地5个、省著名商标1个、市著名商标4个,品牌企业产品达100个;新建标准冷链物流园2个。夯实农村道路、水利、灌溉、标准种养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实现生态保护与提质发展并轨推进,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第五章

 优化空间格局,建立立体农业

 立足XXX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坚持在最适合的地方推广最适宜的品种,根据县域“土壤地图”,科学布局“三区多园”,错位分布高、中、低山区多个特色种植园、养殖园。到2020年,建成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XXX模式。

 5.1三区

 ——构建种养循环区,打造休闲养生地。在北部2镇6乡(沙坪镇、大堡镇、新场乡、宜坪乡、杨村乡、红花乡、共和乡、觉莫乡,统计面积463.82平方公里),主要发展高山蔬菜、水果、XXX花牛等代表性产业。以现有的XXX花牛富洋保种场、红源花牛养殖、菁宇公司、丽华养殖、金凤凰公司、黑竹沟食品、雪山玉芝、鹰峰香雪、金源公司、土里吐趣、金果王猕猴桃种植、六六养殖、脱毒马铃薯种植、兴航公司、神龙种养、正镇种植等新型经营主体为支撑,促使高效生态的多业态农业快速发展。

 ——构建山水体验区,打造天香富贵地。在东部3镇3乡(毛坪镇、五渡镇、新林镇、白杨乡、杨河乡、平等乡,统计面积851.97平方公里),主要发展高山蔬菜、胭脂脆桃、脆红李、猕猴桃、牡丹等代表性产业。以现有的天缘牡丹、桃花渡、渔樵渡、五旺公司、康源公司、广益猕猴桃种植、三山种养、正宏种植、旺发种植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营造山水田园的舒适优美环境。

 ——构建林药种植区,打造彝乡神往地。在南部1镇4乡(黑竹沟镇、万坪乡、哈曲乡、金岩乡、勒乌乡,统计面积1065.63平方公里),主要发展三月竹、中药材、藤椒、青花椒等代表性产业。以现有的底底古村、依乌村、古井村西河村等乡村彝家新寨和祖兴公司、彝峨梧桐溪公司、林达种植、鑫欣种养等新型经营主体为核心,展示彝家风情的别致风格。

 5.2多园

 ——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在勒乌乡祖玛村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到2020年底,种植以山桐子等为主的中药材30000亩,配套建设集晾晒、烘干、切片、仓储于一体的初加工中心,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特色冷水鱼养殖示范园。在大堡镇桥楼村建设特色冷水鱼养殖示范园。到2020年底,配套修建养殖池、繁育池10个等基础设施。

 ——李子种植示范园。在红花乡太坪村建设李子种植示范园。到2018年底,种植李子2000亩。

 ——种养循环示范园。在新场乡桃花村建设标准化种养循环示范园。到2020年底,种植以高山蔬菜、脆红李为主的果蔬1500亩,配套建设年出栏育肥猪2000头的标准化养殖场。

 ——猕猴桃种植示范园。在沙坪镇峨星村建设猕猴桃种植示范园。到2019年底,种植猕猴桃1000亩。

 ——花果山神仙洞农旅融合示范园。在新林镇卷木村建设农旅融合示范园。到2018年底,种植胭脂脆桃1500亩;到2020年底,配套建设休闲栈道、亭宇等基础设施。

 ——高山蔬菜示范园。在新林镇大香村建设高山蔬菜示范园。到2018年底,种植高山蔬菜600亩。

 ——猕猴桃采摘观光园。在毛坪镇建华村建设猕猴桃采摘观光园。到2020年底,种植猕猴桃1500亩,配套建设喷灌系统等基础设施。

 ——油菜、水稻绿色高产示范园。在杨村乡四坪村建设油菜、水稻绿色高产示范园。到2018年底,种植油菜1000亩,水稻1000亩。

 ——牡丹休闲体验示范园。在五渡镇先锋村建设牡丹休闲体验示范园。到

 2020年底,种植牡丹3000亩;建设休闲栈道、亭宇、民宿、会议、餐饮等基础设施。

 ——生猪标准化园。在五渡镇先锋村建设生猪标准化园。到2020年底,配套建设圈舍、沼气池等其他设施,实现常年存栏母猪2500头,年产仔猪5万头。

 ——小河子农旅休闲园。在毛坪镇小河子(小地名)建设农旅休闲园。到2019年底,配套建设以雅鱼、鲟鱼、草鱼、鲤鱼等鱼类为主的养殖池,以柑橘、脆红李、七星椒、二荆条、莲花白等为主的果蔬800亩。

   ——特色蜡虫种植示范园。在宜坪乡建设蜡虫种植示范园。到2019年底,种植女贞树1000亩。

   ——特色油竹笋产业园。在平等乡清溪村建设油竹笋产业园。到2019年底,种植油竹笋2000亩。

 ——“XXX花牛”保种园。在万坪乡建设“XXX花牛”保种园。以万坪乡为核心,辐射带动“XXX花牛”保种800头。

 ——“五朵金花”采摘体验园。在黑竹沟镇建设“五朵金花”采摘体验园。到2019年底,以底底古村、古井村、依乌村、西河村、马杵千村为核心,结合旅游开发,种植果蔬、中药材3000亩。

 ——标准冷链物流园。在新场乡、毛坪镇建设冷链物流园。到2020年底,分别以新场乡长虹村、毛坪镇老丫村为中心,新建存贮量达2000吨冷藏库各1个。

 图5-2:XXXXXX自治县农旅融合布局图

 5.3现代农业产业环线

 在全县基础条件好的乡村,连片“串珠式”开发,逐步引导和扶持建设4个现代农业产业环线,辐射带动周边乡村融入发展。

 以天缘牡丹,五渡镇先锋村、胡坝村农旅景观为依托,到2018年底,在沙坪镇红星村、郭凡村,毛坪镇等分村、建华村、中心村、恒心村,五渡镇先锋村等乡村建设“花-果-蔬”环线;

 以沙坪脱毒马铃薯、新林农旅融合为中心,到2018年底,在新林镇卷木村、水井村、瓜芦村,红花乡同心村、双桥村、兰家沟村、太坪村等乡村建设“桃-李-蔬”环线;

 以高山蔬菜、特色水果、蜡虫等乡土农产品为主,到2018年底,在宜坪乡草坪村、宜坪村、庙岗村、桐花村、桃花村、星星村等乡村建设“果-蔬”环线;

 以黑竹沟“五朵金花”为核心,到2018年底,在底底古村、西河村、依乌村、古井村、祖马村、勒乌村等乡村建设“药-椒-竹”环线。

 现代农业产业环线表

 序号

 示范产业带名称

 涉及乡村

 建设内容

 1

 “花-果-蔬”特色示范产业带

 先锋村、胡坝村、红星村、郭凡村、等分村、建华村、中心村、恒心村

 种植牡丹3000亩,脆红李、柑橘、胭脂脆桃、高山蔬菜等5000亩。

 2

 “桃-李-蔬”生态示范产业带

 卷木村、水井村、瓜芦村、同心村、双桥村、兰家沟村、太坪村

 种植脆红李、胭脂脆桃、高山蔬菜等8000亩。

 3

 “果-蔬”示范产业带

 草坪村、宜坪村、庙岗村、桐花村

 种植枇杷1000亩,蜡虫1000亩,高山蔬菜3000亩。

 4

 “药-椒-竹”示范产业带

 底底古村、西河村、依乌村、古井村

 种植山桐子等中药材3000亩,复壮三月竹5000亩。

 图5-3:XXXXXX自治县现代农业产业环线图

 5.4一村一品

 ——做优做精特色农产品。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做优做精XXX特色农产品。推广“峨岭云边”公用品牌,提高“峨字号”农产品知名度。坚定精品走向,突出精品特色,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理念,做优、做精特色农产品。到2019年底,着重培育“人无我有”特色农产品,主要在新场乡、新林镇、万坪乡保种开发XXX花牛3000头;在高山地区复壮三月竹30万亩;在宜坪乡、红花乡种植女桢树1000亩。培育“人有我精”特色农产品,主要在中、高地区广泛种植极具“

 XXX风味”的马铃薯3万亩;在中、低山河谷地区培育高山蔬菜种植区3万亩,包括莲花白、番茄、辣椒、白萝卜、青菜、羊角菜等高山蔬菜。

 特色农产品布局表

 序号

 分类

 类别

 规模

 分布区域

 1

 人无我有

 XXX花牛

 3000头

 新林镇、新场乡、万坪乡

 2

 三月竹、月月竹、油竹、牛尾竹

 30万亩

 高山地区

 3

 女桢树(蜡虫)

 1000亩

 宜坪乡、红花乡

 4

 人有我精

 “XXX1号”马铃薯

 3万亩

 中、高地区

 5

 宜坪萝卜、大堡青菜、雪山豌豆、杨村贡米

 3万亩

 中、低山河谷地区

 6

 森林蜜蜂

 10000群

 中、低山河谷地区

 7

 油用牡丹

 3000亩

 五渡镇先锋村

 图5-4:XXXXXX自治县特色农产品布局图

 ——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立足“高、中、低”立体农业,充分发挥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比较优势,凸显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主要打造三月竹、马铃薯、李子、枇杷、猕猴桃、榨菜、窝笋青、番茄、小米辣、青花椒、核桃、柑橘、胭脂脆桃、蜡虫、中药材、油用牡丹、茶叶、肉牛、肉羊、林下养鸡等“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

 “一村一品”产业布局表

 序号

 种类

 产业品种

 涉及村

 1

 特

 色

 种

 植

 三月竹、牛尾竹、油用牡丹、蜡虫等

 平等乡清溪村,万坪乡冷其村、约嘎村,杨河乡仲子村、垭垭村、张加村,新林镇麻柳村、九龙村,五渡镇先锋村,毛坪镇灵凤村、老丫村,宜坪乡草坪村、群力村、宜坪村。

 2

 生

 态

 养

 殖

 肉牛肉羊、蜜蜂、林下养鸡等

 新林镇麻柳村、九龙村、红椿村、楠木村,勒乌乡山峰村,觉莫乡马鞍村,红花乡太坪村,杨河乡高湾村、牟家村,白杨乡瓦洛村、杨柳村、月河村

 3

 高

 山

 蔬

 菜

 马铃薯、榨菜、窝笋青、番茄、小米辣等

 毛坪镇中心村、恒心村、高山村、凡山村、长梯村、上游村;宜坪乡宜坪村、群力村、庙岗村,共和乡红旗村、白果村,沙坪镇郭凡村、雪山村,大堡镇火花村、教场村,新场乡长虹村、星星村、庞沟村;新林镇水井村、瓜芦村,沙坪镇蔬菜村、河沟村、双河村、新声村、马嘶溪村,勒乌乡祖马村、山峰村,沙坪镇岩悬村、月包村,沙坪镇六丰村。

 4

 低

 山

 水

 果

 猕猴桃、李子系列、胭脂脆桃、柑橘、枇杷等

 沙坪镇郭凡村、红星村,毛坪镇等分村、建华村,五渡镇双凤村、先锋村、胡坝村,新场乡桃花村、羊子岩村,新林镇卷木村,红花乡兰家沟村、太坪村,五渡镇田村,宜坪乡草坪村

 5

 中

 药

 材

 重楼、牛膝、白芨、黄精等

 平等乡战斗村、和平村、高岩村,白杨乡月河村,黑竹沟镇,金岩乡,哈曲乡,勒乌乡沿官料河流域两岸,杨村乡四坪村,大堡镇茶丰村、联合村,新林镇黄泥村

 6

 茶

 叶

 绿茶系列

 五渡镇向阳村,杨村乡四坪村,大堡镇火花村、教场村,新林镇茗星村,沙坪镇松林坡村,毛坪镇茶云村,杨河乡茶园村

 7

 干

 核桃、青花椒等

 宜坪乡桐花村、草坪村,新林镇楠木村、金星村,沙坪镇中坪村、峨星村,大堡镇化林村,红花乡双桥村、幸福村、同心村,黑竹沟镇、金岩乡、哈曲乡、勒乌乡

 果

 5.5农旅融合,产村相融

 依托村级产业、自然风貌、人文习俗,以产业为基础,以旅游为重点,打造农旅融合、产村相融格局。

 产村相融布局表

 序号

 名称

 主导产业

 建设内容

 1

 五渡镇胡坝村

 冷水鱼、佛手柑

 垂钓、民俗、餐饮、采摘、观光

 2

 五渡镇先锋村

 牡丹、胭脂脆桃

 湿地公园、牡丹观光园、水果品鉴园

 3

 新场乡星星村

 番茄、小米椒、花卉

 现代自然观光、生态蔬菜采摘、特色旅游产品

 4

 沙坪镇河沟村

 花卉、水果

 乾池休闲公园、水果采摘、人工滑雪场

 5

 黑竹沟镇古井村

 花卉

 客栈、民俗

 5.6林业经济

 未来三年,抓住实施大规模绿化全川机遇,以绿色发展新理念为统揽,以模式机制创新为主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打造林业产业发展亮点,培育林业经济增长新引擎。

 ——笋用竹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开展退化竹林人工天然更新,积极争取上级笋用竹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措施落地落实,集中精力抓好土地、良种壮苗、补助资金、劳动力和丰产栽培技术等要素保障。采取依法流转、租赁和委托经营等方式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大力推广发展三月竹、八月竹、牛尾竹、油竹等本地优良品种,力争“十三五”末新增笋用竹基地

 5万亩。

 ——林下经济基地建设。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入推进“万亩林亿元钱”复合经营模式,努力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壮大羊肚菌、重楼、跑山鸡、跑山猪、棘腹蛙、森林养蜂等基地培育,逐步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增强林农持续增收能力,林下经济产值和农民林业综合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林下经济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县林下种植产品达到30000吨、林下采集产品达到1000吨、林下养禽出栏达到30000只、林下养畜出栏达到20000头、林下养蜂20000桶,林下经济产值实现5亿元。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以天然林保护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为前提,加强现有植被保护,遵循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原则,精准提升森林多种功能。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7238.85亩,其中多功能通道景观林提升改造0.2万亩、退化人工商品林纯林近自然修复0.22万亩、重点景观林示范基地建设0.21万亩;实施低产林改造4.38万亩。

 ——林旅融合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立足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竹沟国家级森林公园丰富的森林、草地、湿地及野生花卉资源,融合发展生态旅游,着力把林区“天然氧吧”的生态优势、人文景观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景区“辐射”效应,积极发展森林康养。建

 成以森林康养、生态旅游为主,提供宿、餐、行健、养、疗、购等服务的森林农家乐、森林人家15家;以运动健身、医疗保健、养老养身、康复治疗、休闲渡假等为一体的黑竹沟森林康养中心1个;以生态康养避暑、森林生态体验、科普培训为主的特色森林体验基地1个;以民宿、观景台、巡游步道、野生动物驯养、植物挂牌为主的自然教育基地1个。

 第六章 强化平台建设,促进农旅融合

 牢牢守住生态发展底线,坚持“1+1+2+N”全域旅游规划,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把农旅融合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优化布局,引导产业向农旅园区集中,联动发展,促进农业和旅游业转型升级。

   6.1建设信息平台,拓展农旅融合发展路径

 ——构建宣传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微信、户外广告、宣传手册(专题片)、农事节庆活动等平台,发布并推荐农业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景点、农特旅游产品、商品等。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可视化技术,向用户提供快速便捷服务,实现相关资讯一网通。

 依托微商电商创业中心,发挥微商电商运营、“全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服务中心的枢纽作用,带动建立131个村站,实现“线上线下”市场运营;发挥创业园、孵化器作用,培训、孵化本土微商、电商人才,培育更多的农业创业者、微商电商经营者搏击市场。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农投公司,加大农旅景点、企业与专业旅游公司的合作,充分利用他们在旅游经营上的独特优势,吸纳游客,组织客源,同时向他们提供农特产品、特色餐饮和住宿等服务,实现互动互补,共同发展。

 ——组建行业服务平台。依托电商协会和公用品牌协会,开展星级标准发布、评定与规范管理,组织业主参加培训研讨、参观考察、旅游产品营销、推广“峨岭云边”公用品牌等活动,造就一批农旅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6.2加强物流建设,增强农旅融合发展保障

 健全农村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按照就近布局原则,通过引进大型商贸物流企业,着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仓储、运输和第三方物流,建设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深入推进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连锁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实现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促进农副产品上市流通,把产品变成商品,增强农旅融合发展保障;以高山蔬菜、水果、中药材、XXX花牛等特色鲜活农产品销售流通为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网上交易等现代市场交易模式,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

 6.3强化理念创新,打造农旅融合特色亮点

 按照“以农造景,以景带旅,以旅兴农,以农促旅”的思维理念,以“自然和谐、朴实整洁”为基调,以彰显农业在“山水品尝、康养体验、娱乐购物”这一旅游内涵为主线,充分利用各类农业园区,合理开发闲置资源,注入园艺景观、农产品展销、休闲娱乐、节庆活动、民俗风情等元素,打造农旅融合产业示范地,使农业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让游客能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和纯天然的滋养。同时以乡村旅游与山区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为抓手,加强农旅创意设计和产品开发,推出具有本地乡土味道的绿色有机高山蔬菜、干果和以水产品、畜禽产品为主要食材的蒸、炖、煮、烩等农家菜品牌;挖掘农耕文化,开展农事互动,给人以乡愁的回味和文化的熏陶,从而吸引游客,集聚人气。

 第七章 坚持市场导向,秉持科技引领

   7.1农业科技支撑工程

 ——实施新型农业人才培训工程。发展一批专合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种养能手示范带动作用,把一批民间土专家、田秀才激活成为市场经营的带动主体。培育一批懂市场、会经营的农业经纪人,搭建从田间地头到大市场,从产品端到销售端的“连心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骨干农民的培训,依托省、市科研院校,力争培训新型农民

 60人/年,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年,实现每户拥有1名以上懂技术的明白人。

 ——大力推广农业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加快培育XXX特色农产品,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提升农业持续发展能力。推广运用高效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迅速普及农业科技,促使特色农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技术集成与示范,集成和示范农产品初加工、分级、包装等技术。统筹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集中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引导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一头联结市场、一头联结贫困户”。因户施策、因地制宜,组合运用股份联结、订单联结、服务联结、劳务联结、租赁联结等多种联结纽带,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联结形式,形成稳定紧密、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体,带动山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加大农业科研和推广的投入。加强“院县合作”,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合作机制,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速新技术的开创、应用及新产品的开发。重点扶持高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强化科技支撑和先进科技运用,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科技的飞跃,力争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

   7.2品牌建设

 ——培育区域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推行“峨岭云边”公用品牌,巩固其品牌建设主体的地位,不断提高公用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以“峨岭云边”公用品牌为载体,提升雪山玉芝、金凤凰、竹海、黑竹沟等企业双品牌市场影响力,助推XXX区域品牌上档升级,加大培育“峨”字号特色品牌的力度,构建品牌营销体系。科学制定农产品品牌建设规划,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驰名商标等注册认证,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全过程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加快一村一品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依托资源优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特色发展。结合土壤地图从贫困户入手,不断提高家庭小规模生产经营水平,因户施策实施“五小”到户工程,发展短期见效的“小种植、小养殖、小买卖、小务工、小刺绣”,以千家万户的“小”,形成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大”。结合乐山市“百企帮百村”活动,积极推动一村一品建设,促进宜坪萝卜、XXX花牛、大堡青菜、生态土鸡、彝家腊肉、勒乌洋芋、绿色蔬菜等一大批无污染、品质高、口感好的名、优、特农产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充分融合

 XXX县生态旅游资源和各类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强产销联结,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使更多贫困户有条件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

   7.3产品质量保障工程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精巧精细加工。在生产、加工、贮藏、流通等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完善全过程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生产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监控。围绕生产、加工、包装、贮运等环节,培育与群众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发展贮藏营销、包装材料等生产配套型企业,走企业带基地、联农户、拓市场的产业化加工路子。坚持走精巧精细加工道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马铃薯、畜牧、茶叶、蔬菜、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的精细加工,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XXX农产品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积极推进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监管制度,实现产业基地农产品全程无缝监管。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农业灾害预警制度,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实现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种植高效绿肥、增施有机肥,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能力。建立健全“集中免疫

 +定期监测+常态防控”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制度,大力建设乡镇、村两位一体的动物疫病防控网络体系。

 ——实行协会监督,保障农产品质量。电商协会旨在规范电商从业人员,尊重市场、顺应市场、适应市场,引领市场经营行为规范、有序、高效,严把产品质量关,保障“线上农业”的正常运营;公用品牌协会旨在推广“峨岭云边”公用品牌,推介XXX农产品,通过品牌开路,促进全县农产品品牌占领市场,扩大影响力,同时加强对品牌体系的管理,严防假冒伪劣产品损害公用品牌的形象。

   7.4生态环境建设

 ——注重生态补偿,实现生态扶贫。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补偿力度,拓展社会补偿渠道,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培育与扶持生态农业的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实现生态扶贫。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结合高、中、低海拔的特点,实施分区施策,加强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减少水土流失,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防灾减灾能力。

 ——立足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突出山区生态和立体气候优势,培育生态、有机、效益型农业,着力拉长优势、补足短板,促进山区农业提质增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结合林地多,耕地少的现状,推广林下种养殖模式,形成种养循环产业带;结合山地地形及海拔落差大的特征,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立体农业模式,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继续支持发展马铃薯

 、核桃、中药材、茶叶等传统种植业。大力扶持XXX花牛、肉牛、肉羊等适度规模发展。积极引导油用牡丹、绞股蓝、二代野猪、跑山鸡、高山养蜂等特色种养业。大力打造纯天然错季蔬菜基地,争取生态补偿政策,探索发展林产品加工,扩大林下种养规模,有效拓展林业增收空间。

 第八章 夯实基础设施,提升农业产能

   8.1标准农田建设

 结合土地整理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重点围绕林竹、中药材、高山蔬菜、水果基地及优质粮油产业基地建设,以项目为依托,按照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要求,重点实施土壤改良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根据XXX山地条件,以建设高标准梯田为重点,通过推进田(土)型调整、筑砌田(地)埂、排灌沟渠、小型集雨蓄水设施配套、提灌设施建设、整治机耕路、田间生产道路修建等,以及做好地力培肥、测土配方施肥、聚土垄作、深挖深松等辅助工程。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7.5万亩,提升农田的产出能力。

   8.2标准养殖场建设

 科学布局养殖空间,大力开展循环农业试点,以猪、牛、羊、小家禽为重点,标准化建设养殖场,配套相应的大型沼气池和沼液灌溉系统,大力推广“生态养殖业+沼气工程+沼渣沼液(有机肥料)利用+高效种植业”、“生态养殖业+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有机肥利用+高效种植业”、“林下养殖业+粪便还林”等多样化的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推广畜禽粪污处理技术,运用生物发酵法对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肥料,促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

   8.3农业生产道路建设

 强化路网建设,进一步加大通村通组等道路建设力度,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通过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中、定位准确、功能完善的农村交通网络体系,实现农业园区的无缝衔接。依托干线公路,完善覆盖乡镇、建制村的农村公路网络,使农民群众享受到安全和便捷的运输服务,提高农村公路覆盖面,切实改善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坚持“以国家投入为主,受益群众投工投劳为辅”的原则,重点是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产业道路建设,到2020年,硬化连户路350公里,实现规划区内全域道路畅通。

   8.4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在巩固和提高现有水利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大强小,把蓄、引、提、排、供有机结合,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强损毁工程修复。充分利用年度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抓紧修复因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损毁的水利工程,特别是水库、堤防、农田灌排设施和水源工程,确保春播春种和安全度汛。二是进一步加强水源工程建设。以保障农业灌溉为基础,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到2020年,新建堰渠29.43km,改造堰渠327.81km;改造山坪塘150口,新建小水池166口,新建小水窖429口。

 8.5农业机械化建设

   利用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山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将农业机械化与农产品品牌创建相结合,促使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得到农业机械的有力辅助,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通过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带动,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衔接,有效促进我县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降低劳动成本,增产增效,进一步提高山区农机化水平,逐步形成“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整合”,构建协调发展的山区机械化发展格局。到2020年,累计农机具购置补贴达600台。

 第九章 保障措施

   9.1组织保障

 成立XXXXXX自治县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保障,以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为组长,县财政、扶移、农业、林业、国土、交通、水务等涉及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县委农工办,负责日常工作。紧紧围绕以树立“生态有机立本、三区多园布局、农旅深度融合、利益两头联结、公用品牌支撑”五大新理念,坚定不移走集约高效、特色鲜明、农旅融合的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开辟“扭住农民增收目标、科学编制一个规划、量身定制一套政策、全力搞活一个龙头、培育运营一个品牌”五大新通道,引领山区农村经济迈向新时代;始终抓实“1+1+2+N+n”五大新抓手,充分发挥带动主体作用,科学搭建农民与市场间的“连心桥”,带领农民勇闯市场、筑梦小康。

   9.2政策保障

 在落实中央、省、市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目标,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个农投、一个品牌”扶贫运行机制,加大经营主体规模发展产业的扶持力度,按照《XXXXXX自治县农业产业扶持奖励政策措施》的要求,整合全县涉农资金,由县农投公司完善基地蓄水池、提灌站、排灌沟渠、产业道路、生产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连片打造产业基地。

   9.3科技保障

 推进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做足科技增效文章。以组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农民培训”等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为载体,积极实施“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工程,加强农民科技素质培养,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入户率和覆盖率,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殖水平,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和农民培训长效机制,实行定量定性推广和培训,逐渐普及。

   9.4投入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重点争取产业基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业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农林水利工程等方面的支持。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集中使用、提高效率。大力开展农村产权抵押、特色产业权证抵押融资贷款,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力度。

   9.5人才保障

 一是加快本地人才队伍培养;二是依托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速职业农民培育进程;三是建立和完善院县合作、校地合作机制,推进农业科技转化运用;四是实施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能人带动、示范引路;五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增强示范带动和辐射带动功能。

推荐访问:山区 农业产业 规划

《***县山区现代农业产业规划2018-202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