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时间:2021-08-07 19:19:19 浏览量:

边吴丽

摘 要: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一直面临着教学体系建构不完整、教学方法单一、内容陈旧和师资不足等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重新确定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更新内容,重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使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管理改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新媒体;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改革

近几年,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发展给艺术带来了巨大变化。艺术产品的形式、生产方式和创作技巧,乃至艺术这一意识形态类型的思维导向、理论结构都发生了变化。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理应与之相适应,结合这一发展趋势,高校应改进教学方法,更新课程体系,使之更好地为培养人才服务。然而,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滞后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改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从而推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面临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个别高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足,忽略了对学生公共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个别高校公共艺术机构的建立对机构自身职责、管理内容、管理方式、教学体系设置、发展定位等没有明确的规划,存在机构与管理部门名称不统一、职责不明晰的问题,有的高校甚至没有统一的教学管理机构,仅由学校教务部门统筹。在当今高校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氛围下,且由于教师自身也缺乏系统长远的建设规划,公共艺术课程在体系建设上较少得到学校的有力支持。加上部分高校对考研愈发重视,美育类课程更呈现出形式上的热闹与实际上的冷遇这一矛盾态势。《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当前高校的美育教育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

教学目标能否高效完成与教学机构设置是否合理、教学管理方式是否先进、课程内容是否适应学科发展有着直接关系。课题组调研了一些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开设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设置存在比较严重的形式化和模式化现象。许多高校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并未进行系统的考察研究,而是盲目地“跟风”,特别是新媒体与艺术之间的关联并未被充分认知,授课内容乏善可陈。这里所说的新媒体与公共艺术课的关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新媒体为手段,改进传统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二是以新媒体带来的艺术形态为对象,普及新媒体应用下产生的新艺术产品。特别是后者,课程中极少涉及。可见,在公共艺术课程发展颓势下,新媒体的强势出现并未触动教育者更新教学思维,这也是公共艺术课程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课程建设的落后带来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发展的整体停滞。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且缺少有效的创新,使得公共艺术课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无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很多高校在进行授课时根据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选择教材,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盲目性与自发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章可循,难以构建清晰缜密的知识架构。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依然沿用“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单方面地向学生讲授知识,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这不仅不利于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还制约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所以,教师不能把新媒体仅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而要关注新媒体作为一种艺术生产手段给教学内容带来的冲击。

因此,想要迅速扭转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颓势,就要探索在教学中引入新媒体的理念,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翻转课堂,在内容上将新媒体艺术引入课程,改革公共艺术类的课程设置。只有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基础,才可以进一步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

二、新媒体环境下公共艺术课程观念与目标的革新

新媒体包含两大类内容:一类是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电视、手机终端等;一类是传统媒体媒介的新应用方式,如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人们从读字时代跨入读图时代再到当前的视频时代。各类直播、短视频以快捷有效的方式迅速向受眾传播着知识与信息,也给个人提供了向大众传播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艺术的创造者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也可以是普通百姓,自然也包括教师。这给教师提供了改革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契机。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艺术文化价值理念进行正确引导,全面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新媒体的特点有效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更好地适应了大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个性需求。合理选择并利用好新媒体技术与各种课程资源平台,不仅可以优化大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也可以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具时代特色的审美体验。

公共艺术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还应该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正确看待新媒体的各种形式,既要防止学生审美观念过度肤浅化、娱乐化、偏激化,又要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深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正如教育部在2018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里所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完成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要贯穿各专业课程,公共艺术课程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在新媒体影响下,公共艺术课程的培养目标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大板块:

(一)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包括诸多内容,其最基本的要素是了解必要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这一点也是公共艺术课程必须实现的教学目的。通过新媒体技术下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媒介传播与大众文化传播之间的紧密联系,体会到媒介的重要性,进而主动提升个人的媒介素养。此外,还需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剖析舆论现象,利用新媒体去创造和传播信息,以实现舆论增值。

(二)更为全面地开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本身是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职能,但多年来,公共艺术教育忽略了新技术来带来的艺术创造和审美变化,日益脱离时代风貌。这一方面不利于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塑造,造成素质教育结构的不完整、不先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艺术审美教学的开展。教师需要增加新的艺术产品作为教学案例,把传统审美对象新媒体化,在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培养新媒体艺术创造者

新媒体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载体。不少新的艺术作品借助新媒体的技术不断涌现,这是技术革新给人类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变化。新的艺术形式有必要成为教师新的教学对象与研究对象,如新媒体环境下的音乐创作与传播方式,短视频与传统影视在叙事、制作上差异化等。如何正确认识这些艺术作品的价值,如何解读其审美意义,如何利用它们传播正能量,需要公共艺术教师认真思考应对。

三、新媒体环境下公共艺术现有课程体系的重构

围绕上述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反思当下公共艺术类的课程体系,重新建构公共艺术课程,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充分发挥校园新媒体教育资源的优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新媒体技术的特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为方向,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打造一批新型公共艺术类课程。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新媒体艺术作品的融入

在新媒体环境下重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要将新媒体技术介绍与艺术作品介绍结合起来,避免将新媒体形态的公共艺术课程开设成现代教育技术讲解课程。无论是音乐类、美术类等传统艺术形式,还是影视类、短视频等新媒体艺术形式,都应该纳入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避免学科导向上的偏颇。教师要将更全面、更具有时代性的艺术形式、传播方式向学生普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接受情况,从生活中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与公共艺术课程相关的学习素材,在教学内容更新的基础上重建教学资源库,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科学地将其应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有关公共艺术的信息资源,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素材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要注意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艺术本身没有隔膜,如电影与音乐、电影与美术、美术与书法等,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结构应相呼应,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二)新媒体技术的融入

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与新媒体的关系包括艺术教育内容的新媒体化和艺术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的新媒体化两个方面。先进的新媒体技术与设备为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并且带来了极为便捷的条件。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使教学手段不断演进,将新媒体教学内容与新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或者将传统艺术形式与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重建教学形式,是教师必须思考的内容。为此,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合理地使用新媒体技术与设备,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与新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的融入

当新媒体技术与新媒体催生的新艺术形式走进课堂,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势必被打破。作为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新媒体带来冲击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育技术的改变,也是整体教学设计的改变,更是教学理念的重置。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艺术课程在教学方式上的改变,首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将教学现场搬到新媒体平台上。除了常见的社交平台,新型的专业教学平台,如钉钉、腾讯会议、雨课堂等也给新媒体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它们,可以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体验,师生互动更多,教学更为便利。教师可以充分体验传统课堂所没有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種多空间、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和参与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学校,而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为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提供了无限可能。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艺术产品发展成燎原之势的当下,改革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实现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制定相应的组织保障措施和严格的课程管理方案,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同时,要改革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管理方法,明确公共艺术教师的职责范围和教学目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艺术课程改革,从而使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使公共艺术教育更具时代特征,充分发挥出公共艺术课程的引导作用和艺术素养培养作用,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福.艺术教育管理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王长乐.教育机制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4]程桂林,刘永福.“十二五”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5).

[5]许鹏.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与方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6]杨振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改革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9).

责编:桃 子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的转型分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12期)2020-08-13论视觉传达设计在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参花(下)(2020年3期)2020-04-09“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新媒体在问政类节目中的应用科技传播(2018年15期)2018-08-21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公共精神”“公众话语权”“公共审美价值”大观(2017年8期)2017-08-29妙趣横生北方文学·中旬(2017年5期)2017-05-22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1期)2017-04-02公共艺术介入旅游环境空间的价值导向研究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11期)2017-02-04基于马斯洛动机理论的高职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现代计算机(2011年11期)2012-01-09

推荐访问:课程体系 高校 改革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