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视听传播的挑战与机遇

时间:2021-06-13 18:08:56 浏览量:

第六届视听传播高峰论坛暨第二届网络文明建设高端论坛近期在海南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和海南师范大学主办、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承办。来自国内的近50位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国网络文明建设”“智媒时代的视频直播”“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视听传播”“智媒时代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与谣言治理”四项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此次论坛主题鲜明,学术研讨和实践考察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启发性的学术成果,对做好智媒时代的视听传播、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媒时代的视听传播与网络文明建设:新关注与新追问

全球修辞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汝东教授在《论我国当代媒介文明发展的新趋势》的致辞中指出,我國当代媒介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媒介类型不断丰富,媒介主体迅速扩大,媒介时空大大浓缩,呈现出新的媒介格局,媒介文明进行了新的转型,逐渐向智能文明、量子文明时代发展。陈教授认为,分析研究我国当代媒介文明发展的新成就、新格局、新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新的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技术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宫承波教授在题为《走出智能传播的伦理迷途》的主旨演讲中分析了智能传播中出现的异化问题,宫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人工智能伦理学问题,只有改进现有的伦理体系,以人为本,将技术伦理纳入传播伦理,才能走出智能传播的伦理迷途。

技术推动了视听传播的发展,却带来情感缺失、人文色彩不足的问题。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院长何海翔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兴起,信息传播方式趋向智能化,公众的认知、态度和情绪等成为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媒介心理学的共情传播逐渐获得关注与应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的李焕征教授认为中国美食纪录片之所以在国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引起了观众共鸣,主要原因是这类纪录片在受众研判、话语建构、传播策略等方面注重和讲究修辞技巧,从而提升了对外传播的效果。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的李再军教授强调认知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传播不仅仅是“科学信息”的传播,同样也是“情绪与感情、立场与态度、焦虑与烦恼、痛苦与喜悦”的传递。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吴来安教授,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营造的封闭场域中广告行业变化的观察,分析了广告各要素的变化、营销变革和伦理边界,为探索未来广告的创新路径提供了新思路。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裴永刚教授从社交媒体时代疫情舆论引导的角度,分析了社交媒体框架下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社交媒体时代,正确高效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仅靠一方力量很难完成,需要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从政府、媒体、网络意见领袖以及网民自身出发,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北京广播电视台编辑葛文捷以广播剧为例,探究了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广播作为应急新闻传播中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把突发事件的过程和第一现场的瞬间及时地记录下来、传播出去,对及时救援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具有重要作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曾晓苹副教授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B站视听作品为例,深入探讨了二次元视听叙事的内在机制以及与疫情相关的视听作品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参与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二、新媒体、新形态:理论探索与价值引领

智媒时代,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短视频作为重要的载体,为视听传播注入了新活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智华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只有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优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才能将中国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向国外传播,与不同文明交流与融合。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传播学研究所所长宁海林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卫健类政务短视频在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技巧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政界、业界、学界共同努力去关注、去探索,切实提升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及公信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新媒体学院副院长董玉芝教授提出从戏仿角度深入分析短视频,戏仿重构群体归属和身份认同、戏仿者网络性别差异与参与差距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短视频时代,传统的电视剧、新兴的网剧如何实现其传播价值,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异质文化领域也是本次论坛关注的话题。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厚远副教授分享了短视频时代主旋律电视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引导的创新路径与方法。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朱竞娅副教授从受众需求、社会需求、悬疑属性、新媒体平台等多视角全面探讨了悬疑题材网剧的传播策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月月分析了5G 时代网红文化消费的发展现状,她在发言中探讨了网红文化消费的内在理论与媒介逻辑,提出了网红文化消费甄选与引导的策略与方法。艾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春一分享了大数据时代的可视化新闻实践,介绍了云制作软件在全媒体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情况。

三、媒体融合:现实关注与路径探索

媒体融合是视听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李红秀教授在题为《中国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产业策略》的发言中指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是全要素融合,广播电视媒体要在产业政策、人才保障、技术创新等方面全面布局、点面衔接,才能达到深度融合的真正目的。

除了媒体融合,新的媒介形态、新的传播方式也是本次视听传播高峰论坛关注的话题。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刘雯以时政Vlog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传统主流媒体迈向新媒体场域的话语转向。西南大学文学院田义贵教授认为网络院线作为电影产业放映终端的新样式可以分解产业集中霸权并促成新的权力产生,从而维持一种趋于公平的电影文化环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张建平副教授认为,融合创新发展成为时代发展潮流,运用信息场域理论解读城乡二元结构,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城乡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电广传媒系姚宝权副教授和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勇副教授提出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平台化发展的社会基础及路径。他们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的新型传播平台需要利用自身政府组织、媒体组织及企业组织的角色,扎根乡村社会,在融入城乡社会的基础上,嵌入县域社会日常生产、生活,才能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提升媒体服务水平。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孙宇以虚拟人物才艺竞演节目《跨次元新星》为例,展现了虚拟偶像与综艺节目的深入融合,分析了视听节目的形态变革与文化转向。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曦梳理了听觉媒体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音频广告在不同空间、不同传播模式下演变出的新型样态和特点。

此外,有的学者还对智媒时代如何提高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进行了探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兵娟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中医药文化符号不仅能够在中华民族内部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凸显和提升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而且有助于实现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李然忠研究员在题为《美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与中国的借鉴》中提出要想做好对外文化传播,要借助中国的科技优势,打造强大的传媒企业,勇于创新传播策略,积极推动民间文化交流。

总之,参加本届高峰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认真分析探讨了智媒时代视听传播的发展态势和当前网络文明建设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机遇。此届视听传播高峰论坛取得的学术成果,对智媒时代视听传播的创新发展和中国网络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作者简介:许晶,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副教授

编辑:徐   峰

猜你喜欢 传播学院媒介教授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刘建海标志设计作品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7期)2018-11-09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aced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ustralia世界家苑(2018年7期)2018-07-28NP1连同NP2文教资料(2017年14期)2017-07-29论媒介批评的层面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4期)2017-05-27调查综艺报(2017年4期)2017-03-29声音的“邮递员”好孩子画报(2014年7期)2014-08-13开心格格小学生·探索心理(2009年10期)2009-11-09恐怖的教授故事会(2006年19期)2006-01-12

推荐访问:机遇 挑战 传播

《智媒时代视听传播的挑战与机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