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调查研究报告

时间:2020-08-29 20:09:37 浏览量:

汉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调查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
2018年11月13日 16:09 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与环境分析 区域中心城市是指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为载体,在区域经济范围内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的城市,是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互作用、互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城市。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带动下的工业化,在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推动下,一、二、三产业在融合渗透中共同发展; 新型城市化是在依靠产业聚集和要素配置功能推动下的城市化,在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推动下,城市的产业聚集和要素配置功能相互作用、共同提高。

国际国内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研究表明,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普遍体现出开放型、多功能、强辐射、高效益等基本特征,突出表现在应具备五大要素中心,即产业聚集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贸服务中心、交通信息中心和科技中心。与其他城市相比,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方面均有较强的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具有聚集作用、扩散作用、服务作用和创新作用。

一、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分析 近年来,汉中在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交通枢纽、信息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和对外开放“六个中心”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基础不断稳固。从表1-1可见,根据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六城市的经济发展数据分析,①在经济总量[1]上,达州经济总量最大,汉中次之,陇南最低;
②在消费水平[2]上,安康、汉中因人均GDP较高,得分居前一、二位,而陇南仍然最后。综合来看,在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的六个城市中,达州经济实力最强,汉中次之,而其余城市综合实力相对较弱。显然,从城市实力或发展基础上看,汉中具有作为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比较稳固。

表1-1 2017年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六大城市主要经济发展数据 经济指标 汉中 安康 广元 达州 巴中 陇南 汉中名 常住人口(万人) 381.9 308.3 310.2 687.6 390.2 282.8   城区面积(平方公里) 38 40 54 79 32 14   GDP(亿元) 1333.3 974.66 712.12 1583.94 610.44 355.28 2 人均GDP(元) 38671 36662 27653 28066 18148 12361 1 财政收入(亿元) 113.1 85 82.02 90.73 45.53 59.45 1 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元) 27812 28185 28132 28383 28286 22185 4 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元) 9666 9394 10801 12843 10946 6386 4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亿元) 421.09 297.14 371.79 860.37 324.23 107.12 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443.21 1149.3 715.13 1727.65 1370.6 400.83 2 (一)支柱产业蓬勃发展,转型升级成果显著 近年来,汉中市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装备制造、现代材料、高品质食药、旅游文化、新兴产业、新能源的六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成果显著。

装备制造基础雄厚,贡献突出。三线建设时期的国防工业为汉中的装备制造业奠定基础,经过50多年的发展,以航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为代表的汉中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技术上和规模上的优势,是汉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产业。2017年,装备制造工业实现总产值322.24亿元,是2011年的3.4倍,年均增长22.4%;
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2.6%,比2011年提高3.8个百分点。

现代材料依托优势,发展迅速。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依托地方矿产资源优势,汉中大力推进现代新材料产业发展。2017年,现代材料工业实现总产值490.40亿元,是2011年的2.8倍,年均增长18.5%。

高品质食药基础稳固,支撑有力。汉中高品质食药是立足于生态环境禀赋、具有传统生产优势和稳固基础、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2017年,高品质食药工业实现总产值405.27亿元,是2011年的3.7倍,年均增长24.2%;
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8.5%,比2011年提高7.3个百分点。

全域旅游全面推进,提档升级。汉中生态秀美,气候宜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成为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天然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汉中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工程,全力打造“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促进了旅游文化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17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32亿元,接待游客4240万人次,是2011年的3.6倍、2.9倍;
年均增长23.9%、19.1%;
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17.4%,比2011年增长7.6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立足优势,持续发展。汉中新兴产业是立足科技优势,与时俱进谋划发展的产业。目前,汉中在航空、数控机床、核能、刀具等产业领域依然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拥有高校4所,各类研究所、技术中心、创新平台等27个。2017年,新兴产业工业实现总产值275.7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9.4%。

新能源产业前景广阔,储量丰富。中石化勘探显示,镇巴地区矿权面积5431平方公里,预测天然气储量约3300多亿立方米。目前镇巴气田的开发还处于打井勘探的实战阶段,一旦气田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势必将推进汉中油气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智慧城市积极推进,物流产业持续扩大 智慧城市规划制定,载体众多。2014年,汉中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积极推进智慧社会治理、推行智慧公共服务、实施“互联网+”行动;
2016年底,《汉中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5-2020)》正式通过,立足把汉中打造成为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的宜居、宜业、宜行、宜品、宜老、宜游城市目标。2016年底,汉中市民可以在汉台区主城区的公共区域,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接入WiFi,享受优质的无线宽带上网服务,截至2018年6月,汉中城市公交一卡通已与全国228个城市实现互联互通。智慧气象、智慧城管、智慧校园、智慧党建、智慧小区等积极推进。

物流通道优势突出,产业扩大。汉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国家九大物流区域中,汉中位于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部物流通道,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西部物流通道,以重庆、成都、兰宁为中心的西南物流通道交汇处。汉中是东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交汇处。近年来,汉中积极推进“四向融入”,向西顺着十天高速,融入到丝路经济带;
向东顺陇海铁路和长江,融入到海上丝路;
向南借助长江经济带中规划的汉巴渝快速铁路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支点城市;
向北随着汉水进京,汉货进京的同时,融入京津冀经济圈。2016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3.26亿元,是2011年的1.1倍,年均增长4.8%;
完成公路运输客运量2311万人、客运周转量23.29亿人公里;
货运量4197万吨、货运周转量61.15亿吨公里。

(三)交通作用凸显,高铁经济时代来临 汉中是交通运输部确定的全国179个公路交通枢纽中心之一,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随着近年来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汉中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持续加快,以公路为主骨架的“铁公机”立体交通运输格局初具规模,为汉中“新三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路交通实现跨越,运能提升。西汉、十天、宝汉三条高速全面建成通车,汉中城区绕城高速全面建成,“一环六辐射”高速公路网格局基本形成,我市成为省内首个拥有绕城高速的地级市,国省干线全面升等改造,实现县县通二级公路的目标;
农村公路加快建设,公路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动脉、国省干线为骨架,农村公路为网络的边界公路网,截止2017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10个县区通高速、所有县区通二级公路、100%的乡镇和97%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沥青路)、通班车。

高铁时代来临,区位优势凸显。汉中境内有阳安线、宝成线、西成客专三条铁路。2017年西成高铁开通,这是我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速铁路,与大西高铁共同形成华北至西南地区的新通道,汉中区位优势进一步增强。为适应经济发展,根据中省规划,汉中已着手谋划巴中--汉中--宝鸡快速铁路、兰天汉铁路和阳平关至兰渝三条铁路联络线。

航空航线“四向融入”,联通八市。汉中城固机场不断拓展“四向融入”新航线,目前已开通8条航线,连通三大经济区11个重点城市,洋县、宁强、镇巴等通用机场也将适时开展建设。

(四)存贷规模持续扩大,存贷结构略有波动 汉中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加快产品创新步伐,促进投融资平台建设,努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为主体、其它金融机构并存竞相发展的格局,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截止2017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916.92亿元,比2011年末增加984.1亿元;
贷款余额773.86亿元,比2011年末增加415.91亿元;
2012年以来,存贷比分别为37.51%、39.45%、39.90%、39.61%、38.81%、40.37%;
保险业务收入55.38亿元,支出16.49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7倍和4.3倍;
目前,有1家企业在深交所挂牌上市,3家企业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中小企业股权报价系统挂牌上市;
积极推广PPP项目建设模式,有力推进航空智慧新城、汉中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兴汉新区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五)科教成果进步显著,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科技研发成果丰硕。2012年以来,累计研发科技成果173项,专利申请量4989件,专利授权3282件,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居全省第4位;
设立了汉中循环经济研究院,引进和招聘377名高层次人才,培育37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发50余种高新技术产品,大运飞机、数控机床、应变式传感器等在国内或国际处于领先水平。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7年,拥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2所,普通中学210所,普通小学学校476所。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升,高考上线率实现“五连升”,陕西理工学院升大成功,汉中职业教育集团挂牌运行。

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汉中是汉水的发源地,是汉王朝发祥地,汉朝、汉族、汉语、汉文化皆因汉中而得名,迄今发现有反映早期人类活动的龙岗文化、两汉三国文化遗迹众多,主要有古汉台、拜将枟、古栈道、武侯墓、武侯祠、张良庙等以及中华民族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墓、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墓以及书法珍品石门十三品等113处文物景点。

(六)对外贸易持续增加,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近年来,汉中围绕打造“丝路源点城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积极实施“四向融入”战略,努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对外贸易总量持续增加。2017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91323万元,是2011年的3倍;
出口市场不断扩大,出口额61298万元,是2011年的2.4倍;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013.36万美元。绿茶、柑橘、香菇等产品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自营出口;
对外贸易国由东南亚、欧美等传统市场拓展到非洲、中东、东盟等国家,全市对外贸易伙伴达到30个国家和地区;
正在稳步推进汉中口岸、汉中海关、电子口岸和保税仓库建设。

(七)可行性论证 汉中的地理位置处于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由于受秦岭阻隔接受陕西省会城市西安的经济辐射较少。汉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其区域的选定应该立足于陕甘川省际边缘区。

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城市中心性测度方法,城市中心性测度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7》,城市中心性测度的指标数据侧重于提取反映城市规模、商业、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方面40个指标。运用国内区域中心城市一流的研究成果,采用因子分析法,经过数学建模分析,计算出13个二级指标,通过熵值法确定六个城市4个指标的区域中心性得分权重,从而得出六个城市的区域中心城市排名为达州>汉中>广元>安康>巴中>陇南,其中达州、汉中的综合得分较高但相差不大,安康、广元、巴中的得分居中,陇南的得分较低。

从中心性测度的各个维度来分析,可以发现达州在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和交通通讯方面得分最高,在公共服务方面略低。汉中在公共服务方面得分最高,在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和交通通讯方面排名分别为第二。达州和汉中两市城市中心性较高,且各有侧重。说明两市在陕甘川省际边缘区为其以外地区提供服务的相对重要程度较高,具有潜在的较强的集聚—扩散能力,均具备作为陕甘川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内部基础条件。

  表1-2 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城市中心性得分排序 城市 城市规模 商业服务 公共服务 交通通讯 综合得分 排序 汉中 0.6202 0.6450 0.9020 0.5382 0.6759 2 安康 0.4168 0.3619 0.4024 0.4301 0.3999 4 广元 0.4217 0.2514 0.4553 0.6229 0.4329 3 达州 0.7449 0.7359 0.7123 0.8756 0.7698 1 巴中 0.3102 0.3768 0.2969 0.3041 0.3258 5 陇南 0.2100 0.2879 0.0751 0.0809 0.1648 6 说明:由于各城市特征指标明显,所以在计算中三级指标取算术平均值进行计算 2、可行性论证结论 基于以上关于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六大城市的城市中心性测度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汉中具备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内部基础条件,汉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可行性。但同时也要注意汉中并不是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域中心城市的唯一选择和最佳选择,而达州在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和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内部条件明显优于汉中。因此,汉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任重道远,必须从高端定位、全局谋划、开放合作、统筹推进。

二、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环境分析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与周边区域经济因素的相互吸引,汉中市现代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已趋成熟,经济边缘区正在向中心区转移。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纵深推进,汉中市作为西安城市群、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等城镇群联系通道的重要中转枢纽,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辐射八方的边缘耦合力将成为汉中新一轮城镇化有序推进的重要动力。汉中市应致力于将“边缘性”弱势特征向区域网络节点、交通节点和门户节点等强势特征转化,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成为当前汉中的一项重要选择:
(一)面临边缘化加剧的风险 汉中处于西安城市群、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圈的中间,距离都在300公里左右,属于典型的省际边缘区城市,而且属于辐射层的边缘和末梢。在国家众多战略机遇中,汉中自身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同时,汉中市也面临同属于陕甘川边缘区城市的“区域中心城市”竞争。除汉中市提出要建设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外,周边紧邻的巴中、达州等城市也都明确提出要建设不同区域的中心城市,如表1-1所示。

目前西安、成都、重庆自身仍处于内聚发展为主的阶段,汉中如何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科学定位,如何与周边同等城市取得比较优势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如何防止因动能不足被“边缘化”则是汉中新一轮发展应该关注的重点。

表1-1 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城市性质定位 城市名称 城市性质 汉中 以汉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省际开放的枢纽城市,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休闲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

广元 连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发展工业、物流和旅游为主的川、陕、甘结合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最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巴中 全国第二大苏区、红色之城,西部绿色产业基地、绿色之城,川陕渝边界地区中心城市,川东北重要的现代森林公园城市。

达州 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秦巴地区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安康 连接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西北重要的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安康丝绸、生物医药基地;
旅游休闲、生态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

陇南 行政文化中心,山水之城、特色产业之城、商贸之城、交通枢纽,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天水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区宜居城市,以制造业、物流业和旅游业为发展重点的陇东南地区中心城市 (资料来源:各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二)面临空心化加剧的威胁 目前,西安城市群、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圈这四大城市群的发展正处于大都市带的雏形阶段,主要特征表现为城市群中的核心增长极城市和边缘区竞争激烈,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生产要素的吸纳要远远大于输出。汉中位于四大城市群的中间地带,汉中的经济与这四大经济体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汉中面临着四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强力吸纳,对发展空间产生了强烈挤压。如果汉中不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就有可能被掏空,成为一个空心地带。

(三)面临弱势化加剧的挑战 从周边发展局势来看,近年来,西安、成都、重庆等核心城市发展迅猛,汉中的发展差距在拉大,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减弱。当然,西安、成都、重庆是省会城市,是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有着汉中不可比拟的发展优势,对汉中的吸纳力只会越来越强。

 从陕西省的发展情况来看,关中一直以来都是陕西的“金腰带”,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居重要位置,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工商业基础较强,经济总量占全省70%,聚集了全省80%的科技实力。近年来,关中地区抢抓机遇,依托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产业的优势条件,调整优化区域结构,经济保持了率先发展的好势头;
陕北依托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强劲增长,实现了基础设施新跨越、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新跨越和城市化进程新跨越三个跨越。以百强县为代表的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也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
陕南竞争形势不容乐观。县域经济的“短板”、产业集群的“软肋”及资源环境的“瓶颈”,成为压制陕南经济发展的“三座大山”。虽然近几年陕南循环产业发展定位日益明确,但产业规模还比较小、综合效益没有充分释放。处于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的达州、安康、广元等城市,近年来发展势头也很强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汉中不抢抓机遇,对内挖潜,构建区域中心城市,不仅会被周边城市极化和覆盖,而且在全省的战略位置也会减弱。

三、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意义 基于汉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紧迫性论证,在充分调研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六大城市发展规划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汉中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本调研组将汉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定为——打造区域增长极,其重要意义如下:
(一)实现汉中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汉中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和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地、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环境约束的压力日益加强,环境红线限定了汉中经济发展的空间。2015年,汉中市深入贯彻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颁布《汉中市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意见》有效地促进了工业减量化、去产能等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汉中经济转型升级成果显现,循环产业体系格局已然呈现。但是,面对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城市产业同质性的挑战和西安、成都、重庆三大核心城市的要素吸引,建立区域中心城市、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对抵御空心化、边缘化、弱势化危胁、实现汉中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现经济突围和全面小康的战略选择 汉中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大发展、实现贫困县摘冒、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必须选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区位、人文、生态、资源等诸多优势,抓住产业发展的关键点,以点带面、以局部突破带动全局提升,提高经济集聚能力和辅射能力。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是实现汉中经济突破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三)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竞争的重大举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区域间的竞争已经主要表现为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汉中只有尽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才能抢占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经济的制高点,避免出现“虹吸效应”。同时,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也能为我市积极对接关天经济圈、西安城市圈、成渝经济圈,接受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实现借势发展、追赶超越。

(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需要一个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心城市。目前,我市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均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难以有效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只有大力增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才能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五)落实五新战略的基点和抓手 建设区域特色产业中心、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区域信息物流中心、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区域科教文化中心和区域对外开放中心等六个中心是汉中落实五新战略,培育科技创新新动能、激发市场新活力、构筑区域经济新高地、彰显文化旅游新形象、共享健康休闲新生活的基点和重要抓手,基于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将整体提升汉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追赶超越的新目标。

第二部分 建设路径调查分析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陕甘川省际边缘城市筹划未来发展、谋求话语权、构筑新高地的重要之举,区域内的六个城市在其城市发展战略中均提出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汉中如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当前必须明确的问题,探索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合理路径成为当务之急。本调研报告基于对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六城市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从建设区域特色产业中心、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区域信息物流中心、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区域科教文化中心和区域对外开放中心六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比较,准确判断汉中在陕甘川省际边缘城市中所处的地位,指出汉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存在的短板,并探索提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路径。

基本思路:坚持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落实“五新战略”,培育科技创新新动能、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构筑军民融合产业新高地,以绿色循环、追赶超越、转型升级为主题,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绿水青山是前提,脱贫攻坚是统揽,特色产业是核心,职能转变是重点,发展壮大“六大产业集群”,奋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信息物流、交通枢纽、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对外开放“六个中心”,提高汉中在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聚集作用和服务作用,成为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的中心城市。

实现路径——扬长补短、追赶超越。

一要扬资源优势之长,补产业发展之短,构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高地,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中心。扬产业基础之长,补品牌建设和产业融合之短,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即:扬生态资源之长,补产业链条之短,构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高地;
扬军工产业之长,补军民融合之短,构建军民融合发展示范高地;
扬两汉三国文化之长,补文化产业发展之短,构建文化产业发展高地;
扬生态农业之长,补有机产业发展之短,构建有机产业发展高地。

二要扬交通枢纽城市之长,补交通配套之短,构筑连通关天、江汉、成渝三大经济圈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三要扬区位优势之长,补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服务之短,推动农产品、特色食品等向外流通,扩大消费市场,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建设物流综合集散基地、仓储中心和电子商务西北市场转运中心,引进龙头企业建设信息物流中心。

四要扬存贷总量之长,补金融创新之短,以创建省级金融精准扶贫城市为抓手,狠抓政府投融资体系改革,千方百计提高存贷比,争位建设金融中心城市。

五要扬科教文化基础之长,补创新动力不足之短,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区域教育核心城、打造国际汉文化传播中心,做强做大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建设区域科教文化中心。

六要扬丝路源点城市之长,补外向型经济发展之短,充分发挥张骞外贸文化影响力,不断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构建“四向融入”全方位开放格局,努力将汉中打造成区域对外开放中心城市、窗口城市。

一、建设区域特色产业中心 (一)六城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比较 1.从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来看,六城市均具有生物、生态资源优势,但同时也各有特色资源。

达州素有“中国气都”之称,是国家“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站,坐拥全国第一大海相气田,有全国第一大天然气化工园区;
安康的富硒资源、桑蚕资源和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
汉中是全国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同纬度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的天然优势。另外,汉中拥有非常丰富的玉石、天然气、硅石、石墨等矿产资源。

2.从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来看,六城市以本市资源条件为基础、扬长避短,均已确立了各自主导产业,形成了地区产业发展的增长点、增长级。

达州围绕一个“千亿产业集群”——能源化工,两个“百亿产业集群”——新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三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快速发展。同时,新建筑产业和旅游业加速发展,成为达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物流产业异军突起,2017年,引进帝升集团投资80亿元,打造以“消费物流”为核心的“秦巴智慧物流产业园”。

安康市形成了“新型材料、富硒食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安康丝绸”六大主导产业,安康市高新区成功升级国家级高新区,成为陕南首个国家级高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富硒茶科研成果在人民大会堂成功发布,魔芋产业发展“安康模式”被全国推广,农业部批准在安康市建设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富硒食品”和“旅游健康养生”两大产业集团正在形成新的增长极。

巴中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和新能源材料”四大成长型产业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确立发展新优势,坚定地撑起巴中未来产业的蓝天。2016年,全市按照产业差异化发展理念和企业“专、精、新、特”发展要求,启动了石墨、白酒、医药、食品、银耳等专业园区建设。

汉中形成了以现代材料、装备制造、高品质食药、旅游文化、新兴产业、新能源“六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新型“六大产业”。汉江产业园区成功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航空智慧新城、兴汉新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建设中的褒河物流园区是陕西省规划的七大物流园区之一。“两汉三国文化”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全域旅游蓬勃发展,日益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

城市 主导产业 达州 传统产业:能源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 新兴产业:现代物流 安康 传统产业:新型材料、富硒食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安康丝绸。

新产业格局:打造富硒食品、旅游健康养生2个千亿产业集群;

富硒产业、包装饮用水产业、大健康产业、大物流产 业四个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

巴中 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机械制造、新能源材料 汉中 现代材料、装备制造、高品质食药、旅游文化、新兴产业、新能源 陇南 有色冶金、非金属、白酒、建材、中医药制造、农特产品加工 广元 传统产业:能源化工、食品饮料、电子机械、建材、金属材料 新兴产业:康养旅游、绿色农业、生态工业、健康服务业、文化创意 3.从地区产业结构来看,工业支柱产业是强大引擎,安康、汉中发展速度快。

2012年以来,除达州外,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两位数以上;
其中,安康、汉中遥遥领先,年均增速分别为17.6%、15.3%;
宝鸡、巴中、广元、陇南处于中游,分别为13.4%、13.4%、12.7%、12.6%;
达州仅有9.3%。安康工业结构相对合理,达州、陇南工业偏重,广元、巴中轻工业占比大。

(二)建设区域特色产业中心的短板 一是发展水平不高。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而我市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前半段,经济基础薄弱。2017年,我市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0%,地方财政收入只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3%。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总量小,城乡发展不均衡。除汉台区外,10个县全部属贫困县,贫困面广量大,区域发展压力大。

二是产业结构不优。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1333.3亿元,位居全省第6位。三次产业结构为15.8:46.3:37.9,一产比重高于全省7.9个百分点,农产品基地规模大、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突出;
二产低于全省3.5个百分点,工业重型化特征突出,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工业占比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三产占比低于全省4.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文化旅游资源潜能尚未充分释放,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亟需加快培育。

表1-1 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六大城市三次产业发展情况 城市 三次产业结构(%) 规模工业总产值 (亿元) 排名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排名 汉中 15.8:46.3:37.9 1425 1 37.9 4 安康 10.7:54.3:34.9 1385 2 34.9 6 广元 7.4:46.9:45.7 909 4 45.7 2 达州 20.3:35.2:44.5 1123 3 44.5 3 巴中 16.5:46.6:36.9 588 5 36.9 5 陇南 21.07:19.78:59.15 121 6 59.15 1 三是产业关联度不高。主导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除以航空和机床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良好以外,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大都呈现“小、散、低”的特点。与主导相配套的企业横向联系不紧密,配套产业建设不完善,大多数企业只涉及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及组装,没有形成关联产业的聚合效应以及配套产业相互依靠的产业链。

四是园区支撑作用不明显。园区定位不明晰,设施不完善、不配套,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集聚能力较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仍然比较缓慢。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招大引强成效不明显,土地产出强度低,对全市经济拉动作用不突出。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内生动力不足,追赶超越的压力较大;
二是产业层次偏低、结构不尽合理,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强,企业经营成本较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三是城镇化承载不强,群众收入不高,贫困人口量大面广程度深。

(三)建设区域特色产业中心的重点任务 基本思路:着力弥补发展动力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融合度低的不足。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紧扣六大产业集群提质扩能、围绕科技创新链条兴业释能、立足生态优势挖潜蓄能、紧贴市场需求增效补能。做强龙头企业、做长产业链条、做优产业结构、做大经济总量,追赶达州,领跑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

1.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是壮大龙头企业转型扩能。针对钢铁、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紧扣主导产业提质扩能,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手段,成立钢铁、高端建材等产业研究中心,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提升,以延长产业链条和增强竞争力为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系,促进传统产业循环配套、耦合共生。

二是围绕创新链条兴业释能。瞄准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领域、新业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建设民用航空制造和空港经济中心,高点规划生物科技、石墨、玉石、天然气、天坑群地质遗迹保护开发等产业项目,建设汉中生物科技产业园、天然气产业园、天然气新能源交易中心,构架支撑汉中追赶超越的“四梁八柱”,让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

三是立足优势领域挖潜蓄能。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三大优势,围绕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突破发展,突出“两汉三国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度假”三大主题,精心设计、建设两汉三国文化产业园、生态休闲旅游区、养生度假小镇、康养型田园综合体,打造“两汉三国文化”品牌和“休闲养生度假”品牌。

2.构筑绿色循环产业新高地 突出抓龙头、育链条、建集群,重点围绕高端装备、文化旅游、高品质食药、现代材料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和茶叶、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建立中医药交易中心和农产品交易中心,在做强主体、完善产业扶持机制、推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

一要培育壮大绿色产业集群。全面实施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战略,促进四大骨干园区(汉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汉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兴汉新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创新发展;
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和农业园区建设,实行“一县一区、一区多园、一园一业”的模式,打造8个100亿元以上县级园区;
到2021年,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园区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打造产值500亿元以上园区3个,产值200亿元以上园区3个,力争成功创建3个以上国家级园区;
到2025年,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集群,园区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打造产值1000亿元以上园区4个,其余园区产值全部实现过100亿元目标, 力争成功创建4个以上国家级园区。

二要着力建设汉江生态产业带。以汉江为中轴,统筹汉江干流平川段两区五县错位协调联动、梯级开发,以“六个汉江”建设为抓手,主动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品质食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优化提升汉江溯源文化旅游廊道,突破发展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跨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带,提升产业集约化水平和综合效益。

3.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发展新高地 加强军民深度融合,搭建“军工+”平台,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新格局。探索组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依托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航空产业及物流示范园区。加快布局一批军民融合重点项目,推动民用货机项目落地实施,壮大航空零组件制造等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追赶超越驶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4.开发利用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 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强化政策支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着力引进一批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和先进技术,着力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朝阳产业和新的增长点。有序开发利用汉江水系水能资源;
拓展丰富天然气供应气源,提升天然气保供能力;
因地制宜推进村级光伏工程,支持在已建成且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用电集中区域规模化推广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加快太阳能多元化利用;
加快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固体燃料和乙醇燃料等产业化发展步伐,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效率和效益;
加快地热能开发利用,促进地热能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适时启动氢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扶持氢能源技术有效利用。

二、建设区域交通枢纽中心 (一)六城市交通枢纽地位比较 高速公路里程汉中居首,未做到县县通高速;
公路总里程安康居首,汉中居第2位;
目前仅有汉中、达州、广元三市建有机场,其它地市机场正在抓紧建设。安康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4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安康富强机场加快建设;
广元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公路总里程19950公里,西北最深的内陆港口广元港开港运行;
陇南公路总里程17136.66公里;
巴中构建以“148”为骨架的“空铁公”立体交通体系,开通巴中至达州动车,公路通车里程17209.8公里;
达州河市机场已通达23个城市,公路总里程19571公里。

比较而言,达州机场的通达的能力优于汉中,但在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域的地理区位优势不及汉中;
安康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和公路总里程均居六城市之首,安康机场也正在建设中,水运条件更优于汉中;
广元相比汉中具有依托嘉陵江的水运条件,其未来的承运能力不可小觑。

(二)建设区域交通枢纽中心的短板 尽管汉中有“铁公机”立体交通网,但是层次和质量不高,存在“全而不强”的问题。铁路方面:西城高铁建成通车,阳安铁路复线尚在建设之中,但南北通道不畅;
公路方面:西汉、十天、宝巴高速在境内构成星型骨架,而高速公路的联接线还不配套,特别是还有一半以上的县通达高速不便捷;
航空方面:城固机场运输能力已达到设计标准,亟待扩建改造。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引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匹配,配套设施明显建设落后;
二是通达深度不够,通畅能力较低。三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铁路建设尚需加强。

(三)建设区域交通枢纽中心的重点任务 基本思路:弥补高点规划配套不足、通达不畅、衔接不顺的短板,堵漏梳卡、协调联动,打造沟通东西、承接南北、辐射陕甘川,构筑连通关天、江汉、川渝三大经济圈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一要推进汉中全域道路互联互通。建立跨部门、跨县区的工作协调机制,着力实施汉中全域路网联接工程。充分利用西成客专建成后我市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成都“两小时经济圈”的发展机遇,以公路微网络为基础,打通秦巴深山交通环线,同时加强交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延伸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和产业配套承接。积极使用信息化技术,加大智慧交通建设力度,建立区域交通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机制,提升交通运输服务管理能力,满足区域交通枢纽承载能力。

二要打通对外大通道、构筑区域大网络。实施“4411”枢纽门户工程,即强化四大通道、建设四条铁路、发展一个空港、提升一条航道。以“三高三铁”为骨架,建设秦岭、巴山、陕甘川腹地旅游环线为重点,坚持水、陆、空“三线并举”,实现北上、南下、西进、东出“四向突破”,推进汉江航道、城固机场二期扩建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完善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把汉中建成畅达区域、通向全国、连接世界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

三、建设区域信息物流中心 (一)六城市信息物流发展基础对比 根据表2-1,采用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邮政业务收入、电信业务收入、货运总量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数六项指标做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六城市信息物流中心性地位。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州为58万户,位居第一;
广元为39万户,位居第二;
汉中和巴中同为35万户,位居第三;
安康为30万户,位居第四;
陇南为13万户排位最后。

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达州为355万户,位居第一;
汉中为283万户,位居第二;
巴中为239万户,位居第三;
安康为226万户,位居第四;
陇南为200万户,位居第五;
广元为219万户排位最后。

邮政业务收入:汉中为49600万元,位居第一;
达州为40359万元,位居第二;
巴中为32022万元,位居第三;
广元为26487万元,位居第四;
安康为22793万元,位居第五;
陇南为5124万元排位最后。

电信业务收入:巴中为326955万元,位居第一;
达州为232056万元,位居第二;
汉中为203220万元,位居第三;
陇南为169356万元,位居第四;
安康为157492万元,位居第五;
广元为153428万元排位最后。

货运总量:达州为17284万吨,位居第一;
安康为7379万吨,位居第二;
广元为6670万吨,位居第三;
汉中为6629万吨,位居第四;
巴中为3763万吨,位居第五;
陇南为2443万吨排位最后。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数:达州为11888人,位居第一;
汉中为9371人,位居第二;
巴中为8178人,位居第三;
陇南为7800人,位居第四;
广元为6475人,位居第五;
安康为5172人排位最后。

总体结论:达州的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货运总量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四项指标均排名第一,邮政业务收入和电信业务收入两项指标排名第二位,具有明显的区域信息物流中心地位。

相比之下,汉中做为区域信息物流中心还有很大差距,汉中只有邮政业务收入一项指标排名第一位,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数两项指标排名第二位,电信业务收入和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排名第三,货运总量排名第四。因此,汉中打造区域信息物流中心城市任重道远。

表2-1信息物流中心评价指标对比(2017年数据) 评价指标 汉中 安康 广元 达州 巴中 陇南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万户) 57.15 30 39 111.51 58.46 13 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万人) 351.11 226 247.95 396.65 268.8 200 邮政业务收入(亿元) 6.06 2.99 3.80 40359 4.28 5124 电信业务收入(亿元) 50.06 27.3 16.56 232056 33.6 169356 货运总量(万吨) 6629 7379 6770 17284 3619.1 244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人) 9371 5172 6475 11888 8178 7800 (二)建设区域信息物流中心的短板 物流产业整体基础薄弱。许多企业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比如将物流产业看做传统认识上的交通运输业、仓储业,而对其相关的仓储配送、物流信息、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供应链等环节不重视,导致物流业发展不平衡或者畸形;
从发展阶段上看,汉中市的物流业基本上处于以运输、仓储为主的传统物流阶段,现在的物流企业多数只是开展简单“运输+仓储”的业务,距综合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物流的发展阶段差距很大;
从产业基础看来,汉中市的物流业基本上呈现出小、散、弱、乱的局面,缺乏掌握先进技术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作为全省7大物流园区的褒河物流园区建设速度缓慢。

    物流业基础设施分布不合理。汉中市尚未形成能够满足现代物流业发展需求的综合物流运输大通道和综合物流运输枢纽。公路和铁路协调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铁路外运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市农副产品等运输的需求;
同时,交通和仓储设施之间配套衔接不强,如公路枢纽和货运站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未形成物流无缝对接,增加了货物的流通时间和成本,不符合物流产业高效运营的基本要求。通过调研发现,仓储设施分布散乱、规模小,没有形成有效聚集的规模化、专业化物流集聚区,还需在整合和利用既有运输场站、仓储基础和运输通道等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增强的扩张和存量的转型升级,充分构筑符合现代物流业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物流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滞后。目前,汉中市还没有建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基于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更不能实现互联共享,致使物流信息不畅,货运车辆空驶率高,物流效率低下。大量物流企业以传统的配货企业和运输企业为主,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以手工业为主,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许多现代信息技术,如条码技术、射频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等尚在起步阶段。

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没有统一的行业主管部门,目前呈现的状态是由交通、邮政、城建、商务等多个部门管理,多头管理、无人管理;
二规划落实不到位,汉中市制定的物流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被长期束之高阁;
三是缺少龙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四是物流进多出少,物流企业主要从事末端配送环节,盈利能力低,产业发展后劲不强。

(三)建设区域信息物流中心的重点任务 基本思路:弥补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发展动力不足和盈利能力低、发展后劲不强的短板。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汉中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抢占两大产业发展高地,即区域大数据、云计算中心高地和大型物流企业区域分拨中心高地,加快推进褒河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培育产业发展新机制、激发物流企业发展活力,在发展规模、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等三个方面实现大幅跨越,追赶达州、引领陕甘川省际边缘区信息物流业大发展。

一要建立物流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按照科学、高效的原则,建立由交通、邮政、工商、商务、发改等多部门参与的物流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明确物流管理的职权划分,建立跨部门工作协调和联动机制,提高物流管理工作效率。

二要高位推动褒河物流园区建设。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将褒河物流园区建设成为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现代物流产业核心区,辐射陕甘川省际边缘区、连接三大经济圈的商贸物流集散地和大区域物流枢纽。

三要建设区域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深入落实“互联网+” 汉中行动计划,加快智慧汉中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培育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和产业园,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县区建设,鼓励发展信息经济和分享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建设区域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城市。

四要建设大型物流企业区域分拨中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在供给侧改革及产业升级的带动下,加快物流与上下游产业的紧密衔接,培育创新型物流生态系统。加快褒河物流园、航空物流园建设,完善物流体系,积极引进京东、唯品会、淘宝等大型电商平台和德邦等大型物流企业在汉中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引领汉中物流产业发展,把汉中建设成信息畅通的区域物流中心。

五要构建区域物流大通道。依托宝巴高速公路、宝巴快速铁路,打通向北连接关中经济圈、向南连接川北毗邻区的物流通道;
依托西汉高速公路,打通向北连接西安经济圈、延伸至京津冀地区,向南连接成都经济圈的物流通道;
依托十天高速公路、兰州--天水--汉中--武汉铁路,打通连接汉江经济带、甘南毗邻区的物流通道,构建四通八达的“星型”物流通道。

六要建立一批区域性物流合作平台。加强与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城市商贸、物流、交通、运输等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区域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中药材交易中心、新型建筑材料交易中心等一批区域特色产品交易中心,构建统一、开放的物流大市场,竭力突破汉中市物流规模小、配送区域分散、物流以入为主、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等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因素束缚,发展区域协同物流,实现物流高效化、便利化。

四、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 (一)六城市金融服务能力比较 根据表4-1,采用金融业从业人数、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金融机构存贷款比四项评价指标,对比分析六城市金融服务中心性地位。

金融业从业人数:汉中为18152人,位居第一;
达州为12323人,位居第二;
安康为8909人,位居第三;
广元为8505人,位居第四;
巴中为5241人,位居第五;
陇南为3400排位最后。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州为2624.98亿元,位居第一;
汉中为1752.53亿元,位居第二;
广元为1303.7亿元,位居第三;
安康为1172.4亿元,位居第四;
巴中为1145.8亿元,位居第五;
陇南为782.91亿元,排位最后。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州为1077.62亿元,位居第一;
汉中为680.21亿元,位居第二;
广元为630.73亿元,位居第三;
安康为627.01亿元,位居第四;
陇南为558.41亿元,位居第五;
巴中为542.5亿元,排位最后。

金融机构存贷款比:陇南为71.32%,位居第一;
安康为53.48%,位居第二;
广元为48.38%,位居第三;
巴中为47.35%,位居第四;
达州为41.05%,位居第五;
汉中为38.81%,排位最后。

总体结论:达州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两项指标均排名第一,金融业从业人数指标排名第二,金融机构存贷款比排名第五。与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特征。

而安康虽然金融经济方面的总量指标落后于达州,但其向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发展的步伐也在日益加快,取得的成绩也令人瞩目。目前,安康已经被确定为国家四个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之一和省级金融精准扶贫示范区、绿色金融示范市,平利县“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获得全国人大法律授权;
高新金融服务聚集区启动建设,13户企业在股权交易市场挂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3.5%和14.6%。

相比之下,汉中金融业从业人数指标排名第一,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两项指标均排名第二,而金融机构存贷款比指标排名最后。说明汉中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差距较大。

表4-1金融服务中心评价指标对比(2017年) 评价指标 汉中 安康 广元 达州 巴中 陇南 金融业从业人数(人) 18152 8909 8505 12323 5241 3400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 1916.92 1311.7 1418.54 2801.93 1247.67 820.96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亿元) 773.86 714.29 724.31 1277.93 641.4 614.38 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 40.37 54.46 51.06 45.61 51.41 74.84   (二)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短板 一是汉中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低且提升缓慢。与周边城市相比,2016年,达州存款余额超出汉中872.45亿元,贷款余额超出汉中393.41亿元;
存贷比陇南高达71.32%,在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六城市中汉中存贷比最低且提升缓慢。

二是汉中金融机构向汉中本地企业发放贷款比率低。驻汉金融机构在汉中吸收的储蓄存款主要流向一、二线城市进行投资,而对汉中及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域城市的投资较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力较低。

三是汉中农村金融组织匮乏。面向农村经济组织的贷款不足、农村金融服务明显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求。

(三)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重点任务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汉中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应以服务于汉中本市经济发展为基本前提,坚持市场化和法制化原则,在吸引金融资源总量、增加机构供给上做加法;
在放低准入门槛、降低融资成本上做减法;
在激活民间投资、做大金融总量上做乘法;
在加强制度建设、防范金融风险上做除法;
加快弥补农村金融组织短板,创新发展新型金融业态,积极促进消费金融、金融(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业态的健康发展,逐步建立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生态体系,推动汉中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力、带动力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一要建立区域金融产业聚集区。建立汉中高新区或滨江新区金融中心,引进金融机构聚集发展。鼓励驻汉银行向下延伸营业机构,吸引异地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融资租赁等各类金融机构来汉开展业务,鼓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引进陕西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将汉中建设成为辐射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的“金融洼地”。

二要做大做强汉中市投融资控股集团。将其作为政府投融资项目的投资主体,以金融、非金融领域投融资为主,主要从事资本运作及资产管理、股权投资及管理、受托管理专项资金、信用担保和再担保、实业经营、企业重组等经营业务。以集团公司为引领,促进汉中投融资机构集聚发展,提高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要着力壮大融资担保体系。依靠汉中资信担保公司做大规模,力争到2018年达到20亿元,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整合、重组现有担保机构,重点做实做强市级龙头担保机构。政府通过控股、参股、增资等方式发展主业突出、经营规范、风控能力强、有较强资本实力和影响力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

四要发展多领域的政府债券。积极引导和推动地方各级政府以发行政府债券的形式筹集地方发展建设资金,重点发展县区政府债券;
鼓励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重点发展扶贫债券、园区债券等多种债券形式,扩大筹资渠道。

 五要壮大农村金融组织。大力推动县级信用社法人机构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汉台区信用联社改建为汉中农村商业银行。推广林农评级增信,逐步推广村级信用互助协会,搭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大力开展林权、水利设施等农村产权抵押融资。

 六要创新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机构。改革资金投入方式,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母基金,支持发展专项产业基金和城镇化发展基金。鼓励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新型业态的健康发展。

 七要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1)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大力推动企业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及境外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打造资本市场的“汉中板块”,优化融资结构,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高资本市场参与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公司债、企业债以及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
(2)建立汉中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业务范围涵盖各类金融资产的交易、登记、公告、托管、结算等业务。通过交易平台,可以快速集聚区域内各类金融要素,为金融机构、企业、个人提供投融资综合服务交易、物流商贸“一站式”服务平台。

五、建设区域科教文化中心 (一)六城市科教文化发展基础比较 根据表5-1,采用教育支出、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万人专利授权量和科研经费投入量七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六城市科教文化中心性地位。

教育支出:安康为486953万元,位居第一;
汉中为453668万元,位居第二;
巴中为336837万元,位居第三;
陇南为270333万元,位居第四;
广元为262896万元,位居第五;
达州为154739万元排在最后。

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汉中为37561人,位居第一;
达州为23228人,位居第二;
安康为21209人,位居第三;
广元为17750人,位居第四;
陇南为10057人,位居第五;
巴中为3206人排位最后。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州为69500人,位居第一;
巴中为34727人,位居第二;
广元为28140人,位居第三;
安康为22000人,位居第四;
汉中为21100人,位居第五;
陇南为20564人排位最后。

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汉中为0.62人,位居第一;
达州为0.51人,位居第二;
安康为0.28人,位居第三;
巴中为0.24人,位居第四;
广元为0.16人,位居第五;
陇南为0.10排位最后。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汉中为170亿元,位居第一;
广元为153亿元,位居第二;
达州为140亿元,位居第三;
安康为133亿元,位居第四;
巴中为19.4亿元,位居第五;
陇南为13.9亿元排位最后。

每万人专利授权量:汉中为2.52个,位居第一;
达州为1.26个,位居第二;
安康为1.11个,位居第三;
广元为1.10个,位居第四;
巴中为0.73个,位居第五;
陇南为0.14个排位最后。

科研经费投入量:汉中为12.46亿元,位居第一;
广元为1.82亿元,位居第二;
达州为1.71亿元,位居第三;
巴中为1.11亿元,位居第四;
安康为0.34亿元,位居第五;
陇南为0.31亿元排位最后。

总体结论:从数据分析来看,与其他城市相比,汉中的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万人专利授权量和科研经费投入量五项指标均排名第一位,教育支出指标值排名第二位。因此,汉中具有明显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

但是,近年来,安康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创新驱动战略和“双创”行动计划顺利实施,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助推创新发展。建成秦巴众创空间等7个国家级“双创”平台和富硒产品研发中心等6个重点研发机构,培育高新技术、民营科技企业140家。因此,安康对于汉中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仍具有很大挑战性。

表5-1教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对比(2015年) 评价指标 汉中 安康 广元 达州 巴中 陇南 教育支出(万元) 453668 486953 262896 154739 336837 270333 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人) 37561 21209 17750 23228 3206 10057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人) 21100 22000 28140 69500 34727 20564 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人) 0.62 0.28 0.16 0.51 0.24 0.10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170 133 153 140 19.4 13.9 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个) 2.52 1.11 1.10 1.26 0.73 0.14 科研经费投入量(亿元) 12.46 0.34 1.82 1.71 1.11 0.31 (二)建设区域科教文化中心的短板 科教创新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引领作用。汉中的城市创新作用得分排名第1位。且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这与汉中拥有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陕飞集团、汉江制药、汉川机床等区域龙头企业有着直接关系,依托陕西理工大学的科研基础和科研力量、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正在展现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力。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陕西理工大学的学术底蕴还不够深厚,也是处于综合性大学的初创阶段,未来还要继续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高层次科研成果;

二是陕西理工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与汉中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存在明显不匹配的问题,汉中的优势在于生态,基础在于农业,但陕西理工大学目前没有关于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关于农业经营组织模式的研究也比较欠缺。

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度较低,资金、人才明显不足,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级阶段,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加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落后,缺少行业性、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二是学校影响力不足;
三是文化宣传力度不够、文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低。

(三)建设区域科教文化中心的重点任务 基本思路:弥补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度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落后的不足,发挥汉中教育资源丰富、实力较强的优势,适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来汉兴办品牌教育,建设区域教育核心城市,推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做大做强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培育壮大创业孵化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示范高地,继续领跑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科技发展。

一要推进基础教育标准化、均衡化。对照中省关于标准化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要求,合理优化中心城区教育资源配置,实行新城建设与学校建设同步建设、同步投入,老城区学校扩容提质、均衡发展,通过3-5年时间,以“新建、改扩建、提升办学(条件)”为手段,覆盖、引导中心城区范围内374所中小学幼儿园实现教育发展标准化、均衡化、切实推动中心城区教育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二要提升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水平。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建设教育特色鲜明,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的教育核心城。努力将陕西理工大学建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要加大投入,扩容提质,在发展本科教育,同时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
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做好高等职业院校、中职学校的资源整合,将其办成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或独立高职类本专科学校;
积极实施“引进来”战略,发动国内知名高校来汉中办学、建立分校;
吸引市内外名牌高中阶段学校到园区举办普通高中、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同时挖掘汉中名师资源,采取多种培育形式,创造一批“汉中名师”,使汉中教师队伍“群星灿烂”。

三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大产业技术创新工作支持力度,建成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汉中分中心和绿色循环经济研究院,新建10个产业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依靠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培育计划,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

四要努力打造“陕南创客谷”。激发各种新思想、新技术、新时尚等创新成果,使之成为异军突起的创新创业基地,从而发挥对其他地区具有试验导向意义的孵化器。全力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建孵化基地,总结推广创业苗圃、创客空间、创业公寓等新型孵化模式,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发展普惠科技、拓展众创空间。

五要做大做强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即以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科技孵化器等为主导,建设汉中高新技术科技园;
以航空高科技制造产业为主导,加快建设航空工业园区;
以农产品加工和生物产业为拳头产业,建设三合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
以打造汉中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创业总部基地为目标,建设圣水农业高新区。

六要着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1)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市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催生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围绕破解产业细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积极培育研发、生产、服务型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优势企业群体;
(3)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汉中农业科学研究院、汉中植物研究所坚持以科研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打造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七要打造中国汉文化传播示范基地。树立“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理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实现从单纯的文化服务向经营型文化服务转变。重建陕南书院,挖掘山水文化底蕴,传承汉中非遗文化、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构建以汉水文化为核心、栈道文化、三国文化等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研学产业链,打造亚太汉文化研学首府。实施“文化人才工程”,提高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和文化创新能力;
打造汉中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汉中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汉文化、苗文化、羌文化等地方文化品牌和特色文艺精品,依托市场实现文艺作品产品化、产业化;
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坚持“文化汉中,文明城市”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定位,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核心竞争力。

六、建设区域对外开放中心 (一)六城市对外开放水平比较 根据表6-1,采用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对外贸易依存度四项评价指标,对比分析六城市区域对外开放中心性。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达州为8050万元,位居第一;
广元为3776万元,位居第二;
巴中为2476万元,位居第三;
汉中为1054万元,位居第四;
安康为103万元,位居第五;
陇南没有外商直接投资排位最后。

进出口总额:汉中为91323万元,位居第一;
达州为41545万元,位居第二;
安康为30119万元,位居第三;
巴中为23928万元,位居第四;
陇南为15853万元,位居第五;
广元为15157万元,排位最后。

出口总额:汉中为61298万元,位居第一;
达州为38562万元,位居第二;
安康为28052万元,位居第三;
陇南为15852万元,位居第四;
广元为11568万元,位居第五。

对外贸易依存度:汉中为0.69%,位居第一;
陇南为0.45%,位居第二;
巴中为0.4%,位居第三;
安康为0.31%,位居第四;
达州为0.26%,位居第五;
广元为0.21%,排位最后。

总体结论: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六城市均为内陆中小城市,对外贸易规模整体水平较低,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力较低。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区域内没有一个通关口岸,也没有一个城市具备对外开放中心性的特征。在外向型商贸服务领域,只有安康举办过国际富硒魔芋贸洽会,其他城市还没有实质性突破。

表6-1对外开放中心评价指标对比(2017年) 评价指标 汉中 安康 广元 达州 巴中 陇南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万元) 1054 103 3776 8050 2476 0 进出口总额(万元) 91323 30119 15157 41545 23928 15853 出口总额(万元) 61298 28052 11568 38562 -- 15852 对外贸易依存度(%) 0.69 0.31 0.21 0.26 0.4 0.45   (二)建设区域对外开放中心的短板 一是汉中目前还没有进出口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外贸专业人才匮乏,不具备辐射周边的进出口服务能力。

二是对外贸易规模小、外贸依存度低。汉中的外贸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且出口规模较小。2017 年,汉中有进出口资质的企业152家,有外贸业绩的企业仅有42家;
全年完成自营外贸进出口总额仅有1.17 亿美元,仅占全省进出口总额总量的 0.36%;
外贸依存度仅为 0.61%。

三是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汉中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技术粗放型产品为主,附加值较低。目前,汉中出口产品主要包括植物提取物、原料药、茶叶、食用菌、山野菜等附加值较低的特色农产品,缺少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企业视野较窄,没有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经营理念和长远发展战略;
二是缺少外向型龙头企业引领,企业停留在单打独斗、自我发展的困境中,企业间横向合作意识和抱团发展的意识淡薄;
三是产业支撑乏力,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均有待提高;
四是国际市场单一,拉动产业增长的引力不足。

(三)建设区域对外开放中心的重点任务 基本思路:弥补对外贸易规模小、外贸依存度低、出口结构不合理、外贸服务机构欠缺等短板,以建设丝绸之路源点城市为契机,充分发挥张骞外贸文化影响力,不断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构建“四向融入”全方位开放格局,努力将汉中打造成区域对外开放中心城市、窗口城市。

一要推进外贸服务机构建设工作。加快建设和完善汉中海关、汉中口岸物流园、汉中电子口岸和汉中国际会展中心四项基础设施工程,为早日设立汉中海关机构、开通汉中口岸和开展国际经贸交流创造条件。

二要加快汉中中亚贸促联络机构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装备制造、电商旅游、科教文化等方面交流合作。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及京津冀、关天、江汉、成渝四大经济圈的联系协作,主动参与区域分工,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三要建设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在张骞故里规划建设一座大型国际会展中心,以张骞经贸文化为背景,以丝绸之路国家为对象,定期举办国际商品博览会和展览会,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重现古丝绸之路商贸繁荣、经济互联互通的良好局面,提升汉中对外开放的影响力和对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的辐射能力。

四要壮大茶叶和植物提取物两大省级出口基地。依托秦巴山区生物资源优势,以茶叶和植物提取物两大优势出口产业为主导,不断扩大出口基地规模,壮大出口企业实力,辐射带动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同质资源产品出口,打造以出口为导向的全产业链。同时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打响汉中产品的“绿色、生态”品牌,提升汉中产品出口竞争力,提高汉中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市场多元化。

五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积极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开展“张骞故里文化经贸使团”系列招商活动,瞄准国际国内500强、创新行业100强等企业招大引强,推动央企进汉、民企进汉和汉品出境。支持汉商回归创业,激励汉中籍在外客商回乡创业。同时鼓励汉中有能力的企业以各种方式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第三部分 保障措施 一、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才引进、重大项目策划、用地指标落实等环节的统筹和协调,明确工作职责和推进时序,形成市级统筹、部门协同、市县联动的工作机制,确保确定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有效落实。

严格目标考核。本报告确定的主要任务,纳入各县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确保各项指标和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各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协调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三项机制”进行日常考核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充分发挥“三项机制”的激励导向作用,保障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加快制定出台产业发展引导政策,促进新型产业园区和新型业态健康发展,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政策保障。结合汉中的发展实际,当前迫切需要具体制定以下引导政策:即《关于加快汉中高新区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汉中特色小镇发展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民营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汉中金融产业聚集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汉中保税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等引导政策。

三、完善发展规划体系 按照政策导向、规划引领的思路,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制定特色产业中心、交通枢纽中心、信息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对外开放中心等6个规划。

四、落实要素供给保障 强化资金支持。利用现有各项专项资金,着重投向公共服务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原始创新攻关及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应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等方面。全力争取中省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信贷资金与建设项目的对接,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项目融资方式。

强化人才队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良好的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机制,加强对人才引进、使用、资助、激励等全方位支持。在重点领域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完善各类人才使用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工作环境,鼓励各类人才创业、创新发展,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落实土地政策。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土地优惠政策,在用地指标审批时予以倾斜。工业项目利用荒山、荒地、沙地、等国有未利用土地的要给予地价优惠;
对于投资建设用于招商引资的标准厂房,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实行优先供应。实行标准厂房工程报建“绿色通道”制度,免收工程报建费(人防费、劳保费除外)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五、夯实重点项目支撑 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高标准、高起点、高定位地谋划一批大项目,使之成为能够托举汉中、引领秦巴、辐射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的重点项目、亮点工程。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设计立项、开发建设、验收鉴定、推广应用等全过程监管。注重年度项目计划的制定,强化对重大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加强技术把关。实行“许可—实施—验收—评估”的全程跟踪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发挥投资效益。

推进项目建设。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招大引强,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规模与质量。发挥投资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提高投资有效性,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坚持“五个一”工作机制,确保重点项目接替有序、推进持续有力。以重点项目的强力推动,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双轮驱动,确保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蓝图顺利实现。

推荐访问:研究报告 中心城市 区域 调查 建设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调查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