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国情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时间:2022-08-02 11:04:20 浏览量:

许卓男

【摘  要】道德与法治虽然不是小学学习的重点学科,但对学生的思想提升以及个人身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其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以正确的思路去判断正误,去辨别真假,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出发,结合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培养意义,提出几项有关家国情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旨在推进我国小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教学策略;道德素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国情怀,明确国家的意义,是推动学生道德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要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出学科价值,帮助学生成长为优秀的栋梁之材。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培养意义,推进家国情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培养意义

从根本上来讲,“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认同,并且具有自身责任感,将个人进步与家国发展统一起来,形成家国统一的思想观念,并在生活中发自内心地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在家国情怀的培养中,我们强调学生要有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也是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渗透家国情怀,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首先,家国情怀的渗透让学生对国家产生清晰的概念,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中国人身上所承担的重大责任,因此,学生能够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产生信任,并且将自身与国家联系在一起,明确个人定位和角色责任,积极学习,努力成长,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家国情怀的渗透让学生对国、对家更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模式比较单一,因此,对学校和家庭的依赖性比较高,在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对自身所接触的文化知识和家国因素产生高度的认可,能够充分理解民族发展特征,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锻炼其思维能力。

最后,家国情怀有助于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德育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家国情怀的渗透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对国家、对社会有清楚的认识,能够感受到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更加认可国家以及社会的秩序及管理方针,从而促进其品德水平的提升,帮助其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才,这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缺乏家国意识的引导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进一步完善。很多教师将道德与法治上成了纯理论课,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背诵和记忆,而且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开展家国意识的引导,这主要表现在,当教学中涉及民族精神、社会现象、家庭生活等内容的时候,教师不能很好地进行家国概念的引入,因此,学生并不能真正地认识到国家的意义,这就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失去了一部分价值。

(二)教学形式单一固定

家国情怀在学科教学中属于一种隐性的课程知识,尤其在小学阶段,没有明显的知识点去介绍家国情怀,所以就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或者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去认识、去感知家国情怀。但是在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形式太单一且固定化,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缺少积极性,因此,家国情怀难以得到展现,这也让家国情怀的渗透受到了根源性的阻碍,学生完全感受不到家国情怀的存在,自然体会不到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三、如何实现家国情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课堂,因此,实现家国情怀的渗透同样需要我们以课堂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参考点,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认识家国的概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

(一)深挖教材,展现家国情怀

为了实现家国情怀在课堂的渗透,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它有非常深刻的含义,对社会的进展,对学生的成长都有非凡的意义。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国家的概念还不是特别清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这一局限,将家国情怀的内涵和意义一点点展现给学生。为此,教材就是教师可以利用的非常好的教学工具。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经过新课标统一的教材调整,目前的道德與法治课程更偏向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的知识内容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在家国情怀的渗透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知识,围绕教材内容来补充和组织更多的学习素材,加深学生的感受。总之,教师必须先从教学内容上体现家国情怀,引起学生对家国情感的认识,奠定其学习的基础,为其后期的情感发展以及个人价值体现做好铺垫。

(二)变换课堂,感受家国情怀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人品质有待提升,尤其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需要教师予以积极的引导,因此,教学形式对教学效果和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教师不能单纯地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应该结合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和体会,从而在不同的课堂形式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思想。其实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大多数课堂知识都是比较浅显的,而且教材基本上都是图文结合,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因此,配合教材的特点,教师需要在教学形式上加以丰富,改善课堂氛围,给学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能实现学生和历史的交流,鼓励学生一起感受家国情怀的意义。

(三)联系生活,巩固家国情怀

小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是非常高的,尤其在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都是在父母及长辈的悉心照顾下成长的,当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总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帮助,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实践锻炼。当面对国家这样大范围的知识领域时,很多学生还是比较迷茫的,因此,学生的认知需要教师进行积极且合理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紧紧围绕教材和课堂知识展开教学以外,还需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从实际的故事、场景出发,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去思考家国概念中的故事、人物等,激励学生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带给学生非常新颖的学习体会,让学生感受到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从而巩固家国情怀在课堂中的渗透。

例如,在学习“应对自然灾害”的时候,这部分内容其实和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遥远,因为我们目前所居住的自然环境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稳定的,尤其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不是很深。但是在2021年各地出现的洪涝灾害给我们敲了警钟,一直以来,我们国家很少会发生城市洪涝灾害,但是2021年非常特殊,洪涝灾害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针对此情境,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灾害发生后国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从新闻中我们能看到,我国在应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及时采取了应对战略,全国群众共同支援灾区,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在这样的现实故事描述以及观察中,教师就能够很好地将家国情怀渗透进去,让学生明白,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我们的家庭和社会不可能那么快就恢复正常的运转。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家国情怀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家和国之间存在的深刻联系,从而实现家国情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

(四)组织活动,激发家国情怀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活动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课堂表现形式且可执行性非常高。在活动教学法中,教师能够自由地结合课堂需求选择活动类型,去规划流程,从而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发现力和探究力。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锻炼其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借助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在其中融入家国情怀,以家国情怀的内涵为活动线索,体现在每一个活动环节中,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对家国情怀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活动中,很多学生还是过于依赖教师的引导和督促,缺乏自觉性。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自主性的引导,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五)合理评比,发展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除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在评价环节同样可以渗透,而且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本质就是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家国情怀产生一定的认识,但是从长期教学的角度思考,为了能够发挥家国情怀持续性的效果,教师还需要结合课堂合理的评价,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家国情怀渗透的水平。教师需要在课堂评价中提供指导,让学生熟悉国和家的概念,从而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要丰富评价形式,扩充评价内容,为学生和教师搭建沟通的平台,让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针对性的锻炼和培养,从而实现学生品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民族评价课堂,首先让学生收集各个民族的知识,包括其地区、环境和文化内容等,然后让学生分别制作成民族介绍的海报。在完成海报制作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提交的海报作品进行评价,让作者进行簡单的介绍,说明自己作品中包含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情感。在进行简单的介绍后,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对此进行评价,说出各自的建议和想法,帮助学生认识到各个民族的特点,从而促进家国情怀在课堂的渗透。

四、结束语

总之,家国情怀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核心认知,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并且以此作为个人发展的指导思想,学生才能承担起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赋予的重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改善课堂氛围,丰富课堂形式,挖掘学科教学,并且组织课堂活动,对学生展开合理评价,从而鼓励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进一步推进家国情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1]许喜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策略的思考与探索[J].考试周刊,2021(62):133-135.

[2]刘丽琴.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教育渗透途径探微[J].名师在线,2021(11):63-64.

[3]梁丽霞.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  厚植学生家国情怀[J].名师在线,2020(34):38-39.

猜你喜欢 道德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5期)2018-06-26“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8年2期)2018-06-09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考试周刊(2018年46期)2018-05-18“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新课程·上旬(2017年9期)2017-11-21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12期)2017-01-12大学生“媒体素养”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调查研究科技传播(2016年19期)2016-12-27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23期)2016-08-26基于人才培养的思想品德教学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7期)2016-04-15

推荐访问:法治 渗透 情怀

《论家国情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