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沟通不畅困境解决方式探究

时间:2021-10-07 18:55:02 浏览量:

胡亚琴 龙帅宏 李婉婷

摘 要: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家庭结构类型,这种家庭通常存在着严重的沟通不畅问题。家庭治疗作为社工介入该类家庭的理论基础,对缓解沟通不畅问题,促进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家庭治疗理论中技巧与措施繁多,且运用不够个性化,导致运用在此类家庭中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此类家庭的沟通不畅问题,本团队结合实际,创造应用针对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方式,结合互联网技术,引用家庭治疗具体措施,以实现缓解沟通不畅的目标,同时减轻儿童孤独感,预防抑郁情绪产生,减轻成人压力。

关键词: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
沟通不畅;
家庭沟通模式

一、背景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城务工劳动人员增加,留守儿童问题在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涌进的社会化进程中愈发突出。在广大留守儿童家庭中,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原本正常的家庭结构被打破,出现儿童无人监护、单亲监护、隔代监护、同代监护等多种家庭类型。其中,隔代留守儿童家庭在留守儿童家庭中占比较高。在这类家庭中,父母均外出务工,且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兼顾家庭与工作,多是将孩子留在家中由隔代亲属进行监护与养育。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怀和相应的关注,孩子与家人得不到有效沟通,无法形成稳定的联系和分工模式,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及自我同一性等各方面畸形发展,最终容易出现心理边缘化、发展权边缘化、教育边缘化、社会边缘化等一系列问题。这类隔代留守儿童家庭,同时具有边缘化问题的,就是“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

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沟通方式由本团队首创提出,是一种运用沟通学、家庭治疗学的知识,结合互联网技术,对于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中存在的沟通不畅问题进行缓解的沟通方式。该方式为选取适合介入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沟通不畅问题的实操性措施提供了思路。因此,本研究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在线上与线下开展双向性队列研究,对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沟通方式的应用进行分析。本次研究对象为40名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分别来自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某学校4到6年级。

二、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中的沟通不畅问题

在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下,由于双亲角色的缺失,家庭中无法形成稳定的联系和分工模式,孩子与父母得不到有效的沟通,家庭存在着严重的沟通不畅问题。分别表现为,留守儿童与隔代亲属之间的沟通不畅问题、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不畅问题以及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沟通不畅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与隔代亲属之间的沟通不畅问题

在这类家庭中,儿童长期由祖父母抚养和教育,日常与祖父母沟通交流较多,但由于代际差异较大,两代人在不同时代的成长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对社会、家庭及个人的认识也大不相同,两代人在代际理解上出现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这种差异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即祖辈的沟通方式儿童不易接受,儿童的想法祖辈不能理解,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沟通不畅问题。再者,祖辈在抚养儿童时时常不能用理智控制感情,无法分清和权衡真爱和溺爱、自由与规则之间的界限,通常会过度溺爱,这也不利于孙辈与祖辈的良好沟通。

(二)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不畅问题

沟通的基本结构包括信息、反馈、通道三个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都完不成沟通。在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中,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没有时间承担教养儿童的责任,且由于距离限制,他们与留守儿童之间缺少直接沟通的通道,逐渐导致亲子关系疏离。进一步说,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较短,父母不能参与孩子的成长,对孩子不够熟悉和了解,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心愿,加之一些父母自身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运用合适的沟通技巧与孩子进行沟通,在沟通碰壁时,没有良好的互动,反而受传统观念影响,为了维护自身的威望,蛮横地打断孩子的话语,甚至进行申斥、说教、讽刺,等等。这种不正确的沟通方式正是导致长期处在孤独状态的留守儿童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同时,由于此类家庭中儿童存在被边缘化的问题,所以此类儿童多存在着攻击性语言与行为,对于亲属的沟通存在逆反心理,而亲属受诸多限制,在多次沟通不畅之后,便会采取极端化的教育方式,这更加剧了双方的沟通不畅问题。

(三)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沟通不畅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没有良好的家庭沟通方式,留守儿童不能很好地感受到家庭的关怀,感觉自己被抛弃,通常会没有安全感,产生孤独感、挫败感等心理问题,并导致心理发育不健全,很难建立起自尊和自信,且容易产生犯罪倾向。同时,在面对逆境的过程中,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成员的支持力度较弱,且自身缺乏自信,抗逆力低下,在家庭沟通不畅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逃避心理,导致沟通不畅问题恶性循环,且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

三、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沟通方式的应用

研究小组发现,运用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沟通方式,对于推动社工介入家庭治疗,缓解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沟通不畅问题发挥着显著作用,同时减轻了此类家庭中成人的压力,在降低儿童孤独感与预防抑郁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该方法的应用也对探索介入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的通用过程提供了参考,现总结如下:

(一)澄清家庭沟通模式,推动社工开展家庭治疗服务

在家庭治療中,沟通一直是占据重要板块的课题。而家庭沟通模式的澄清对于改善家庭氛围、减少家庭矛盾起着显著作用。在萨提亚所提出的家庭沟通理论中,家庭沟通模式的廓清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她注意到,陷于逆境的家庭中的沟通模式是倾向于暧昧的,换句话说,在该类家庭中,儿童、父母、隔代亲属这三方可能会避免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甚至根本意识不到家庭中需要沟通。本研究小组在进行大量的调研后,采取相应的沟通措施,正面对留守儿童、隔代亲属进行线下访谈,对留守儿童父母进行线上访谈,对家庭中沟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澄清。侧面则通过线下联系留守儿童的老师了解情况,将老师发展为沟通开展的侧面支持系统。从两方面了解家庭和不断澄清这些家庭的沟通模式,同时将沟通模式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作为具体沟通机制、措施制定与实施的依据。

1.讨好型家庭沟通模式

讨好型家庭沟通模式,指在家庭沟通中,父母及隔代亲属感觉内心亏欠孩子,希望在物质或者精神上对孩子进行补偿,于是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态度多表现为过度迎合孩子,对儿童不良行为过分纵容,换句话说,就是对孩子产生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及其隔代亲属言语多为“都是我的错”“你想怎么样”,害怕孩子的逆反而过分和善、道歉,给予物质上的补偿过多。在此类家庭沟通模式下,孩子多出现高自尊、抗逆力低等状况,与亲属的沟通多存在着轻蔑的态度,使沟通无法正常进行。

2.指责型家庭沟通模式

指责型家庭沟通模式,指在家庭沟通中,父母及隔代亲属以自我为中心,以过高的自我标准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衡量,常常忽视孩子的正常需求与感受。这类家庭中父母及隔代亲属语言多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你从来都没做对过”……在此类家庭沟通模式下,孩子多存在低自尊现象,沉默寡言,不愿意与人沟通。

3.超理智型家庭沟通模式

超理智型家庭沟通模式,指在家庭沟通中,父母及隔代亲属由于与孩子关系不够亲近或因为年龄上的代沟,常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多引述规条,逃避涉及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轻视家庭沟通中情感的共融。父母及隔代亲属语言多为“人就是要讲逻辑的”“这一切统统都有科学依据的”“你需要镇静”“这种事不需要你过多纠结”。在此类家庭沟通模式下,孩子成长阶段的正常感受多被忽略,变得压抑自己的内心,表现多为早熟,情感淡漠,不重视与亲属之间的沟通,也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

4.忽视型家庭沟通模式

在忽视型家庭沟通模式下,父母及隔代亲属对孩子不够关心,在沟通时态度随意,不能认真听取并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倾诉,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很少对孩子进行回应。父母及隔代亲属语言多为“我自己也搞不清”“你自己看着办吧”“随便”。在此类家庭中,孩子多为逃避型人格,每每避重就轻,习惯闪躲,缺乏专注,避开自我的或情感上的话题,分散他人注意力,也减轻自己对压力的关注。但由于长期的压抑,孩子失去与亲属交流的内在动力,转而投入各种刺激性事物的诱惑中(如上网、抽烟等),更加剧了家庭中的误解,家庭沟通受阻。

5.阻断沟通型家庭沟通模式

父母因为地理距离、传播媒介或是自身因素的限制无法与孩子面对面沟通,孩子与家长出现沟通受阻的现象。隔代亲属由于更多关注孩子的温饱问题,因而容易忽视与孩子的沟通。从父母、隔代亲属那里得不到沟通,孩子更多将自我封闭,阻断了沟通。在此类家庭中,孩子通常孤独感偏高,缺少亲属的关爱,出现内心隔绝、孤僻、自闭等情况。

家庭沟通模式的澄清,不仅为社工开展后续治疗工作提供了参考资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介入时的问题导向思维,体现了“人在环境中”的理论观点,大大提高了社工的服务质量。

(二)缓解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中沟通不畅问题

为缓解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中沟通不畅的问题,本研究小组基于留守儿童、父母、隔代亲属三方建立具体的沟通机制:对案主想法进行澄清,教授并绘制个人冰山图、家庭结构图、家庭雕塑图、家谱图绘制,帮助儿童创建自我认知机制,从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认知(想法)、期待、渴望、自我(本性)等角度启发儿童,使儿童在此机制中更加深刻地探索和了解自我,对自我的构成进行分析和疗愈,评估自身的沟通能力,激发自身沟通的内在动力。分析家庭、生活环境等,使儿童对自身所处的沟通环境有更深刻的感受,进而提高其改变沟通环境的能力。通过将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建立的家庭规则转换为家庭沟通指南,以不改变规则的基本智慧为前提,推动家庭沟通模式改变,从而构建内外一致的良性沟通模式,帮助双方更加轻松、自由地交流。在儿童与隔代亲属中应用线上家庭温度计读取机制,帮助小组成员改进他们的沟通技巧,避免信息传递受阻。从留守儿童自身、儿童与隔代亲属、儿童与父母三方面改变沟通不畅的现状,暂缓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中沟通不畅问题。

(三)保障儿童自尊正常发展,降低儿童孤独感,预防抑郁产生

研究显示,亲子亲合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亲子亲合指数与儿童孤独感和抑郁情绪有密切关系。而隔代留守儿童家庭由于其特殊性,亲子亲合度不够。

家庭沟通方式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强调家庭沟通模式的澄清。研究小组在后期的访谈中发现,沟通不畅问题缓解后,家庭亲子关系逐渐亲密,父母逐渐改变不合理或者极端化的教育方式:通过建立家庭温度计、家庭规则转换为指南的机制,双方掌握了高效率的沟通技巧,改变了传统“儿童自尊受损—家庭忽视沟通—亲子关系疏离—儿童产生孤独感与抑郁情绪”的恶性循环。

(四)缓解父母压力,促进排除心理障碍

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多作为流动打工人口进入较发达地区和城市。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流动人口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多方压力,如社会网络缺失、身份认同障碍、高压工作、住房问题等。父母养老、子女教育、家人生病是流动人口面临的最主要的三大压力源,而家庭中子女的误解作为子女教育问题中的一部分,也是父母的压力源泉之一。本研究小组通过每周一次的社工与父母线上访谈活动,记录父母对于沟通态度问题的变化情况和沟通技巧的掌握情況,同时对父母的心理进行评估。采用亲子压力宣泄小课堂,促进父母进行情绪宣泄,不仅起到了增加父母沟通动力的作用,更缓解了父母压力,帮助其排除心理障碍,避免了父母压力过高而导致的家庭矛盾。

(五)探索介入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通用过程

将家庭沟通方式运用于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中,以减轻家庭沟通不畅而导致的留守儿童边缘化问题。为了使本研究成果能得到更好的应用,保证实际操作的条理性和针对性,总结出以下缓解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沟通不畅问题的通用过程:接案—家庭沟通障碍评估—制定个性化家庭沟通方式—采取对应措施—巩固家庭沟通新模式—结案。

社工介入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后,对相应家庭进行前期评估和资料收集,基于前文提及的家庭沟通五种模式对不同类型家庭进行沟通障碍的判断,制定有对症性的家庭沟通方式,并采取对应措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从家庭到个人,从表面治疗到内部转换,再由心理改变促进外部行为的健康发展。社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相应问题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协助案主,对重新形成的家庭沟通模式进行检查和巩固,查缺补漏,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促进家庭沟通方式向好发展,检验成效,最终解决此类家庭中留守儿童的边缘化问题。

四、结语

本研究在对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沟通方式的探索中发现,隔代留守儿童家庭普遍存在着家庭沟通不畅的问题,同时儿童普遍存在极端化问题,容易产生孤独感与抑郁情绪。在这种家庭中,外出打工的父母对于孩子普遍的沟通方式为冷处理或者极端化处理,少数存在逃避心理,真正沟通的时间少之又少。隔代亲属由于家庭沟通不畅,心理负担加重,无法感受到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总结来说,沟通渠道受阻、沟通效率低下等问题在这些家庭中极为突出。本研究针对此类家庭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运用不同方法,从隔代亲属、父母、个人三方主体进行改变,进而对家庭沟通效率低下、沟通不良的危害被放大等问题进行改善,并总结出了一套针对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沟通新方式的通用过程。对此类家庭沟通方式进行矫正之后,有效缓解了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因沟通不良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提高了沟通效率,强化了沟通效果,达成一致性沟通。

推荐访问:边缘化 留守 探究

《隔代边缘化留守儿童家庭沟通不畅困境解决方式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