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意境的营造

时间:2021-11-02 13:12:48 浏览量:

寇延年

关键词:小说 意境 营造

小说意境是小说艺术价值的体现,优秀的小说总是让人回味无穷,给人以美感和启示。我们读《红楼梦》可以感受到“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读沈从文的《边城》可以感受到和谐之美。读莫言的《丰乳肥臀》可以感受到母性生命的蓬勃以及对苦难的隐忍。读余华的《活着》可以感受到活着非同寻常的况味。营造小说意境并非易事,需要从优秀艺术家的创作当中汲取经验和方法。以下我们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首先,小说家的涵养很重要,宗白华先生在谈论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时说:“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地成就。”小说家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没有对宇宙人生独特的观察与体悟、没有敏锐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才能,绝不可能写出意境充盈、流传久远的经典作品。

贾平凹创作《山本》时,写了两个条幅挂在书房,一幅写“现代性、传统性、民间性”,一幅写“襟怀鄙陋,境界逼仄”。贾平凹说“现代性、传统性、民间性”是一种要求,“襟怀鄙陋,境界逼仄”是一种警惕。《山本》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秦岭的一段历史。小说写了无数打打杀杀、生生死死的场景,但小说没有局限于以“人与社会”、“人与政治”为中心的叙事模式,而是受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采用“法自然”的视角,真实地还原了那段残酷而荒诞的历史,营造出“虚无、荒谬、悲凉”的小说意境。

苏轼在《文与可画贫答谷偃竹记》中写道:“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和画家们经常讲的“丘壑成于胸中,既寤发之于笔墨”是同样的道理。现实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小说家必是生活中最深邃的观察者、最智慧的觉悟者和最敏锐的感受者。如果从生活中还没有获得新的感悟,那么最好不要急于动笔。因为,感悟像一粒种子,没有它便不会滋生出富于韵味的艺术形象,更不可能结出意境的果实。意境附着于艺术形象之上,酝酿艺术形象也是非常艰难而又至关重要的步骤,这个时候,需要作家全身心投入其中,把情感、觉悟和想象糅合在一起,化抽象为具象,去腐朽而存神奇。当意韵丰盈的艺术形象了然于胸,便可以兔起鹘落发之于笔墨。

其次,“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营造小说意境的基本原则。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小说家都要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一个是虚构的艺术世界,并且要处理好与这两个世界的关系。《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着实是曹雪芹的伟大“发现”,这是两个最“真实”、最“勇敢”的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只有他们有勇气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宝玉反对“男尊女卑”,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对身边的女子关爱有加,体贴人微;他反对等级制度,主张人人平等,认为嫡庶都一样,还要把奴仆都放出去与家人团聚;他反对陈腐的科举制度,认为仕途经济是“混账话”,甚至把说不说“混账话”作为择偶的标准。林黛玉呢,虽是迎风落泪、见月伤怀的弱女子,但她漠视礼教,在不说“混账话”上和宝玉一拍结合,由着性子,如痴如狂地“爱”了一回。从世俗的目光看,两个人不仅离经叛道,而且实在是太“傻”,明明有阳光大道偏不走,非的把自己逼人绝境。但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会发现他们的言行更符合人性,更接近人的本质。《红楼梦》中还有个人物叫甄宝玉,性情和贾宝玉相似,不过甄宝玉功科举,谋功名,是一位世俗的人了。两个宝玉哪个更为真实呢?“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世事真假难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方能看得真切。

作家与自己的艺术世界也应该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思考和想象空间。沈从文在《边城》中,用散文的笔法,用第三人称口吻,用不疾不徐的语调,把一个带几分伤感,但不失优美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看《边城》小说,就如同欣赏一幅悬挂起来的长画卷,跟随着作者的节奏,沿着画卷移步换景,慢慢品味。《边城》与其说讲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还不如说作者创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世界。如此美好世界的呈现得益于作家与艺术世界的微妙关系。一方面,《边城》的世界必然是作者心目中的世界,因为与现实的世界太不相同了,这里的每个人都很善良,都能为别人着想,即使有自己的欲求,也会顾及他人的感受。另一方面,在小说世界里,却找不到作者的身影,看不到作者干预的痕迹。故事完全按自身的逻辑在发展,即使没有团圆的结局,但没有一个人应该负责,因为每个人都没有错,他们都只是干了自己理应干的事。沈从文这样处理,虽然情节不那么引人人胜,结局也不令人满意,但韵味却呈现出来了。

还有一些作家采用变形、夸张、荒诞等手法使作品产生出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在卡夫卡的《变形记》里,推销员格里高尔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大甲虫。在他的长篇小说《城堡》里,土地测量员K用尽毕生的精力,也没能走进城堡。这种类型的小说它所描绘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很大的不同,但小说的逻辑和现实生活的逻辑完全一致,因此,读者不会怀疑小说所指向的正是真实的世界。作者在构思艺术形象时,已经把抽象的哲思加入其中,形成具有象征和隐喻意味的意象,与诗歌的“象外之象”如出一辙。

最后,谈一谈意象的“集中”与“反复”对营造小说意境的作用。意象“集中”与“反复”本来是音乐艺术的特征,最早的诗歌都是用来吟唱的,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早期的诗歌也表现出这样的特征。《秦风·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写追求美人而终不可得的怅惋之情。全诗分三章,第一章写伊人在水一方,追求者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第二章写伊人在水之湄,追求者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第三章写伊人在水之涣,追求者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浊。三个章节的意象是统一的,不管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都无法接近伊人。如果只是要说明一个事实,那么如此反复显然太过哕嗦,但对于诗意而言,仿佛只有这样重章叠句、反复渲染才能把那种求而不得的心情表现出来。小说也是如此,下面用《红楼梦》《百年孤独》和《活着》来加以说明。

《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但它的真正的价值体现在悲剧艺术上。“忽喇喇似大厦倾”,“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纷纷衰落。“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贾府里的女眷,不论尊卑贵贱,最后死的死散的散,都没有好结局。宝玉先经历“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又经历了“金玉良缘”的婚姻悲剧,最后遁人空门。《红楼梦》中的所有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都指向“悲”。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就如反复出现的旋律,又如高低不同的声部,共同演绎了最为悲伤的樂曲。

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写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孤独之感。小说写了“马贡多”百年的历史,整整七代人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的第一代霍赛·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娶了乌苏拉,他们是表兄妹。很久以前他的叔叔与乌苏拉的姑姑结婚,生下一个长猪尾巴的儿子,乌苏拉担心近亲结婚会重蹈前辈的覆辙,婚后拒绝同房。由此,霍赛·阿卡迪奥·布恩被村里人耻笑“性无能”,一次被邻居嘲讽后,他一怒之下杀死了邻居。此后,夫妻俩带了几户人家远走高飞,来到了一个叫“马贡多”的地方,从此开疆辟土建设家园。布恩地亚家族的子孙都富有开创精神,有旺盛的精力,有改变命运的欲望,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勇于探索并与其进行不懈抗争。但他们的结局要么是死于非命,要么是陷入无法自拔的孤独之中。马尔克斯不厌其烦地写各代人的遭际和命运,写他们的失败、死亡和乱伦,直到第七代布恩地亚家族成员诞生,一个长尾巴的婴儿出生,马贡多也随之消失,历史回到了起点。百年历史,每代人重复着相同的命运,唯其如此,才显示出彻底的绝望和孤独。

余华的《活着》也是一部意味深长的小说。小说主人公富贵原是地主家的少爷,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产,但阴差阳错,赢走他们家产的龙二在土改中被处死,而富贵一贫如洗,幸免于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幸运的来临,反而拉开了苦难的序幕。儿子有庆因为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凤霞与城里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子,因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妻子家珍在儿子、女儿相继死去后也撒手人寰;二喜是搬运工,在一次工地事故中被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跟富贵回了乡下,一次生病了,富贵心疼他,给他煮豆子吃,竟因为吃多了被撑死。在《活着》里活着和死亡仿佛谁也离不开谁,活着就是见证一次一次的死亡,死亡就是一层一层剥落活着。每一个亲人的离去对活着的富贵而言,既像在他的生命里割舍了什么,又像在他的生命里增添了什么。当一个个亲人离他而去,只有虚弱的老牛陪伴着他的时候,活着的全部况味就呈现出来了。

猜你喜欢 营造意境小说 美丽可持续安邸AD(2019年9期)2019-11-12春色满园安邸AD(2019年4期)2019-06-11文学小说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一朵花的意境椰城(2016年3期)2016-05-30洗水soft fabric凤凰生活(2016年4期)2016-04-07不在小说中陷落学苑创造·B版(2015年10期)2015-11-13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China Pictorial(2014年7期)2014-09-11致亲爱的小孩广东第二课堂·小学(2014年4期)2014-07-282011年《小说月刊》转载列表小说月刊(2012年3期)2012-05-08营造温馨如家的购物环境中国市场(2004年3期)2004-03-16

推荐访问:意境 营造 小说

《论小说意境的营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