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与日常教育管理探析

时间:2021-06-01 19:58:13 浏览量:

基金项目:抗击疫情背景下我国话语体系构建研究(HYS2020-279)。

作者简介:徐燕宁(1996-),女,满族,辽宁锦州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德育。

摘 要:中国在抗击疫情的生动实践中孕育形成抗疫精神,为疫情防控工作逐步推进提供强大的精神保证。抗疫精神中涵盖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精神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载体。因此,以共情讲好战役故事、以共研树立大局意识、以共鸣唤醒中国担当三个方面阐明抗疫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贡献的力量。从生命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及文化自信教育三个方面阐述抗疫精神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抗疫精神内涵;思政课教学;日常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5.049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带来重大影响,也给高校大学生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充分利用重大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特殊情境,落实具体方法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与日常教育管理中,对高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1 抗疫精神内涵凝练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凝练的话语,从多重维度阐释了党和人民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强大精神力量,生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

1.1 生命至上: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新冠肺炎疫情的危害直接指向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从城市到乡村,从内地到边疆,各族群众参与联防联控措施,构筑起群防群治、守卫人民生命安全的钢铁堡垒。无论是刚刚出生的婴儿还是百岁老人,无论是远居海外的留学生还是来华外国人员,中国不放弃任何一位患者,时刻照顾其感受、牵挂其安危,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得到了全力保护。这种“生命至上”的伟大抗疫精神真正体现出党对人民生命的尊重、对人民的关怀,是中国共产党人所秉持的价值追求在抗疫斗争中的充分显现。

1.2 举国同心:坚持“党的领导”的共同信仰

数十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永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才有一往无前的可能。”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基层党组织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无数党员干部主动请缨,奔赴疫情前线,用生命与忠诚兑现对党和人民的誓言,用行动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与价值。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大联防、“生死时速”大驰援,印证着党与人民生死相连、荣辱与共的血肉联系。

1.3 舍生忘死:固守万众一心的革命精神

抗疫精神延续了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革命传统,弘扬了冲锋在前、英勇奋战的红色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号召下,举国上下凝心聚力,形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无形防线。他们是勇敢自荐支援的逆行者,是奉献自己生命无私的医护者,更是心系祖国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用无声地行动敲响防疫工作的战鼓,用红色装点仿佛进入冬眠的城市,用血汗泪融化冬至后结成的冰雪。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是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最佳亮点,是谱写生命乐章的高尚灵魂。

1.4 尊重科學:科学规律与科学技术的支撑力量

在疫情防控期间,各种信息鱼目混珠,操纵人民的恐惧心理,误导公众判断,影响社会稳定,人性里善与恶的甄别便成了对灵魂的再次拷问。一方面,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去理性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为帮助民众消除恐慌心理和不安情绪,相关部门第一时间积极传递科学的防护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科学防护意识。另一方面,利用网络信息大数据的背景,创造性地对患者、密切接触者实施轨迹追踪、来源地调查;日常防控中个人健康码使用、监控。这两方面的共同运作,提升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随着我国的生产生活逐步重新迈入正轨,“中国成为疫情暴发以来世界上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又一次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科学技术的把握、对科学规律的遵循是疫情成功防控的强大支撑力量。

1.5 命运与共:携手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国际社会没有退缩,各国人民勇敢前行,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展现了人间大爱,汇聚起同疫情斗争的磅礴之力。”为防止全球疫情蔓延,无论是在医疗援助和抗疫物资的提供上,或是将疫苗研发结果“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开放包容的态度上,又或是在采取分区分级方式复工复产,促进国内、世界经济稳定的发展。无不诠释着同舟共济的中国精神谱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除此之外,中国在全力以赴地进行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呼吁加强国际社会交流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唱响联防联控主旋律,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2 抗疫精神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2.1 讲好中国战疫故事,以感人至深的“共情”凝聚力量

中国抗疫精神彰显于每个平凡而伟大的人身上,蕴藏于饱含着强大感染力和共情力的中国战役故事当中。高校教师要努力结合抗疫故事开展教学,将饱含着无限情愫的中国战役故事融入于课内外各个环节中。在课内教学中,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录制并制作“抗疫”专题视频、动画、表情包等素材,并应用于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堂呈现中。组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以此达到课堂情真意切的效果。另一方面,可通过特邀讲座方式,听取抗疫模范宣讲抗议故事,让学生在讲座中接受洗礼、汲取力量、明确方向。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组织同学以医院导医志愿者、交通志愿者、博物馆志愿者的身份,亲身体悟抗疫精神的伟大魅力。课内深化与课外巩固的双重结合,不仅填补了当下重理论轻实践、重学问轻德育的空缺,而且加强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薄弱环节。

2.2 树立大局意识,以知行结合的“共研”提升认同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不仅仅是一部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也是一堂情理交织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在思政理论课中,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推送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实践案例、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爱精神。另一方面,网络课堂是疫情期间教学的主要阵地,虽其克服了时空限制的优势,但也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师生间的互动不足。在思政实践课中,教师应根据大学生不同偏好设置相应教学实践活动。如针对偏好逻辑思考的学生,可以专注论文写作和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针对擅长实际操作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调查研究的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在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树立大局意识、强化思想认同。

2.3 拓展高校学生视野,以命运相连的“共鸣”唤醒担当

当前,在包罗万象的文化环境和面面俱到的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高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易受参差不齐的网络媒介局限、引诱和蛊惑。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拓宽学生在知识、国际、历史上的视野范围,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化社会,务必保持政治定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阐述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教学视域聚焦于“90后”抗疫英雄。高校思政课教师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协调,面对不同专业、兴趣相异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筑建使命担当。并需谨记,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3 抗疫精神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3.1 在生命观教育中认识人生价值

在疫情防控期间,具有“应急式”“全媒体”特征的生命观教育被“激活”。不断地警醒着我们,面对生命意识淡薄、心理抗压能力弱的高校大学生,必须正视生命观教育,践行生命观教育的可持续新常态。首先,重新定位并认识生命观教育,唤起高校和教师对生命教育工作的关注和重视,使其不再停留于安全警示的粗浅层面上。其次,完善生命观教育课程体系,可结合战役故事询问学生面对生死的客观回答,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而,与学生共同交流探讨理想、事業、爱情等关心的重大人生课题,在有正向思考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全局和长远视角进行生涯规划。最后,建强生命观教育团队,号召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多方面相互配合的教育格局。

3.2 在法制观教育中笃定强国之志

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同心协力共赴疫情大考之时,也有少数不和谐之音。全国检察机关依法办理各类妨碍新冠肺炎防控犯罪案件,其中抗拒疫情防控措施、暴力伤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等犯罪典型案例历历在目。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同时也映射出高校法制观教育中的盲区。法制精神即人们对于法制、法规的观念和看法,不仅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作为信息化社会的主流群体,较易因是非观念不强、缺乏社会实践历练、个人意志薄弱等因素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高校在坚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教育主渠道的同时,更应根据自身条件,最大限度地将法制课堂寓于教学、管理、课外活动之中,例如,模拟法庭、依法执教、法制下乡等。建立充分保障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法制观教育的长期机制,促使高校积极学法、守法、懂法、护法,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3 在校园环境熏陶中提升文化自信

抗疫精神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同甘共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而且彰显了中华民族雍睦无间、仁勇爱国、人心醇厚的传统美德。这是对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定信念与自觉实践,是文化自信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最好证明。精心搭建的校园环境不仅能使大学生心系校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大学生起到正面激励作用。因此,将抗疫正能量融入于校园环境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校园自然环境建设方面,高校可组织各学院志愿者为校舍建筑张贴相关内容标语或为校园环境卫生贡献力量,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劳动的辛苦和幸福,在实践中践行服务精神。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方面,可通过丰富创新多样化的活动,来激励各学院同学主动参与、设计、美化校园人文环境。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让抗疫精神扎根心底,展现高校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到抗疫精神的重要内涵,而且要尽力寻找其适合思政课教学与日常教育管理中的着力点,肩负起观察时代、解释时代、引领时代的重任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我微薄且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2).

[2]习近平.梦想,从这里启航[N].人民日报,2017-11-01(02).

[3]习近平.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0-05-19(02).

[4]习近平.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N].人民日报,2020-05-19(01).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 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0年10期)2020-12-21辅导员担任思政课教学工作对学生管理工作重要性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2020年31期)2020-10-09高校思政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机制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32期)2020-09-10VR技术支持下高职思政课教学问题及其应对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5期)2020-05-11传播学视域下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科教导刊(2019年20期)2019-10-23大学生群体对负性社会事件的心理应激现象分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年5期)2019-06-19思政课教学与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17期)2018-08-14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7期)2018-05-14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浅析智富时代(2018年10期)2018-01-30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浅析智富时代(2018年10期)2018-01-30

推荐访问:探析 教育管理 融入

《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与日常教育管理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