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档案采集工作中的多元互构模式研究

时间:2021-06-09 15:47:18 浏览量:

韩萌萌

一、引言

口述档案通过将事件亲历者的个人记忆转化为拥有相对固定载体的记录资料,对弥补社会记忆空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档案学理论界对其身份的合理性一直处于两极分化的争论之中。口述档案的记忆不可靠性是口述档案成为一致认同的概念和名正言顺构建历史记忆的巨大阻碍,因此亟需采取对策来降低“记忆失真”的程度,以增强口述档案的真实性,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口述档案的采集工作作为获取口述档案的第一步,对维护口述档案的记忆真实性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引入“互构”概念,试图探究如何在口述档案采集过程中进行多方主体的相互补充和印證,以使得口述档案内容更加全面和充分,从而提升口述档案的记忆真实性。

“互构”从词面上看是互相构成的意思,揭示出事物双方之间一种相互作用与补充的状态。它强调双向构建,是我们对参与社会互构主体间关系的本质刻画,即指社会关系主体间的相互建塑与型构的关系。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社会学界,由中国人民大学的郑杭生教授在其专著《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中提出。他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互构共变”的关系,试图通过这种关系来理解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超越社会和个人之间的“二元对立”[1]。“社会互构论”一经提出,引起了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教育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都积极吸纳了这一理论。笔者认为,在研究口述档案及其采集工作时,也可以从“互构”的理论中得到一些启迪。因为口述档案的制作、形成乃至开发利用都是挖掘埋藏在过去的记忆宝藏,可以看作一种社会记忆建构的过程。而其采集工作包含了不同主体相互协作的过程,是在各种形态的互构中完成的。分析其中具体的互构模式及其对口述档案内容真实性的支撑作用,或许会给口述档案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带来某种新的思路。

二、互构模式下的口述档案采集

口述档案采集工作从前期的准备,中间的进行到后期的整理收尾,都需要形成完整系统的流程,每一个流程中都包含众多要素,每一个要素都对采集工作的成效以及口述档案的质量与真实性起着一定的作用。要想让各个要素都成为促进采集工作完善的积极因素,应该以整体性思维和眼光看待它们,通过多方互构的形式共同支撑起口述档案采集工作的全过程。

(一)参与人员互构提高口述档案采集工作效率

1.采集者与口述者的互构——引导配合

采集者和口述者是口述档案采集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员要素,他们之间能否达成较为和谐的默契对口述档案采集的成果质量至关重要。在口述档案采集过程中, 采访者与受访者并非只是进行你问我答的重复性谈话, 而是在互动中完成对过去的择取、激发、集合、展现, 这种交谈过程同时是受访者与访谈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在采访过程中,如何保证对话顺利通畅是由二者共同决定的。采集者需要引导,口述者需要配合,双方的沟通保持在同一状态下才能形成互构。作为采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和管控对话过程的能力,这是口述者能否配合谈话的关键。首先采集者要做到心中有数,保障口述访谈以访谈提纲为准绳,各要素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空间内相互作用[2]。其次要在采访过程中学会恰当的引导技巧,主要包括询问、倾听、回应几个方面。询问应该在尊重口述者的前提下循循善诱,在自身存疑或对方没说清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追问;倾听呈现出的是一种自然友好的状态,表示对他人的叙述感兴趣,有利于鼓励说话者继续讲述;回应是增加采访过程温度的有效途径,尤其当受访者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不愿如实讲述时,采集者的某些显示出认可的肢体或言语回应也许会给予他勇气说出事件的更多细节。采集者通过以上的引导方式有利于促进受访者的配合,互相构成一次较为高效的口述档案采集活动。

2.采集者之间的互构——补充协作

口述档案采集工作对采集者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一定要求,优秀的采集人员应该在访谈技巧、品质、综合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作为团队的核心,他需要掌控整个采访的走向。采集者在口述档案采集过程中需要进行提问、倾听、引导等行为,每种行为处理得是否得当都将影响采访进程。提问是采访者以提问题的形式挖掘受访者记忆的一种访谈法,是口述访谈的核心。[3]这就考察采集者是否能够根据采访意图和访谈对象随时调整谈话策略,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技巧,问出本质和结果。倾听考察的是采集者的耐心和接纳能力,让受访者感受到被重视和认同。引导是从始至终都要保持的能力,决定着受访者能否随着采集者的思路进行讲述。采集者若想将话题深入下去,可以做些笔录并有的放矢地与口述者进行一些互动[4]。虽然在现实中,被派出的采集者在以上素质方面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不同采集者的知识结构、共情能力、交流技巧必然存在差别,即使采集同一主题的口述档案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若在采集者之间引入互构,让他们通过互相协作,将各自的采集成果进行对比补充,有利于得到更为充分和具体的细节,也有助于证实口述档案真实性,促成口述档案采集工作的完善。

3.受访者之间的互构——印证说明

在口述档案采集工作中,受访者作为另一重要主体,能否客观回忆事件始末并将其清晰如实地叙述,对口述档案真实性起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针对不同的采集主题和类型,对受访者的选择和重要性排序也会有所区别。如果是采集关于社会重大历史事件主题的口述档案,在挑选受访者时应首选亲身经历该事件的人,即某一地域、某一领域以及大众群体内的代表人物,因为他们对此有真切感受,最有发言权和代表性;然后可以根据事件主体脉络向下延伸整合处于不同侧面的人物的信息,如此能够提高受访者信息的全面性;另外要采访研究这一事件的专家或者总领它的部门领导,因为他们的讲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而如果是针对特定群体或个体人生轨迹的人物访谈,受访者的首选应该是研究对象本人,其次根据与研究对象的亲近度排序,从高到低依次挑选伴侣、子女、亲戚、挚友、普通朋友作为受访者[5]。以上,不同的采集主题对受访者的选择有不同的要求,而每种采集主题内都要进行多种类型受访者的选择。这是因为不同口述者的视角和观感是有差别的,仅依据单人讲述某一事件得到的信息容易造成回忆的片面性和不真实性。选择不同阶层、立场、身份、年龄的受访者进行访谈, 并对他们的回忆进行比对鉴定, 实现受访者之间的印证说明, 就有可能在互构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立体、客观真实的社会记忆。

通过参与人员的以上三种互构,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事件的原貌,有助于奠定口述档案采集工作的真实性和完善性基础,降低后续整理采集成果阶段的不确定和返工率,提高口述档案采集工作的整体效率。

(二)采集成果互构提升口述档案采集工作完整度

1.口述档案之间的互构——丰富补缺历史事实

针对某个事件的口述档案采集工作并非开展一次就可以尽善尽美,要想尽力确保采集的内容信息真实、可靠、完整,需要经过一代代采集者的多方努力,形成对后来采集者的有用参考。采集者在亲自进行口述档案采集活动得到相关内容信息的同时,还要多关注与自身采集主题有关的已有采集成果,在将它们进行比对借鉴的过程中得到全新的口述档案。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弥补由于能力及环境等差异造成的要点遗漏或是思路欠缺,另一方面是考虑到由于受访者在不同时期对某个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 致使最终形成的口述历史档案也许会有所不同, 甚至会出现矛盾之处,如此能够进行客观综合的判断,形成最完善真实的采集成果。总之,通过不同时期形成的相关口述档案之间的互构支撑,有利于丰富历史事实,补齐其中的缺漏,为维系口述档案真实性增添屏障。

2.口述档案与传统档案的互构——全面呈现社会记忆

个人记忆作为社会记忆最根本的源头,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内容非常丰富[6],包罗万象。完整的社会记忆应该是由众多个体的个人记忆组成的,涵盖从帝王将相、伟大人物到普通老百姓的历史片段。然而在包括纸张、声像等在内的传统档案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其内容信息可能过分局限于对统治阶级和精英阶层的记载,常常忽略对广大人民的历史记录。这种偏向上流人群的记录方式可能会造成社会记忆的片面与单薄,掩盖基层民众对历史的贡献印记。口述档案打破了传统历史信息的构建格局,给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7]口述档案开始关注个人记忆,通过多个口述者的讲述再现出当时的历史场景,注入了口述者的情感,使得社会记忆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因此,口述档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档案内容缺失、记载不全等缺陷,而传统档案又可以对口述档案加以佐证说明,弱化它的记忆不可靠性。它们二者在载体、内容、建构社会记忆真实性等方面进行互构,方能全面呈现社会记忆。

采集成果之间的互构实际上是内容上的相互补充和参照,利用口述檔案与传统档案各自的优势帮助对方去除无用信息、增添缺少信息,在去伪存真的同时增强口述档案采集内容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提升口述档案采集工作的完整度。

(三)记忆媒介互构增强口述档案采集工作现实意义

1.口述档案与图书文本的互构——扩大特定群体表达空间

传播社会记忆的媒介很多,包括传统档案和图书文本等。人们若想记录下历史事件、传播社会记忆,不论是通过传统档案还是图书文本,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包括文字书写能力和使用设备的能力,这就给很多经历过重大特殊事件却未掌握这些能力的老人设置了表达的门槛,使得他们向外界倾诉心声的途径受阻。此外,现今仍然存在未形成文字系统或文字系统不完善的少数民族,他们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很多文化技艺面临失传[8]。在这些亟待解决的关于社会记忆保存和传播的问题面前,口述档案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口述档案采集工作是对过去历史记忆的一种追溯,因此很多的受访对象即使年事已高,也依然可以把过去的记忆或者生活经验向采集者娓娓道来,无文字民族的文化宝藏也能通过口述者的讲述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因此,口述档案与图书文本之间的互构有助于弥补后者在建构社会记忆方面存在的缺失,为一些特定群体提供表达自我的方式和平台,扩大他们的表达空间。与此同时,口述档案的真实性也能通过图书文本得到相应的说明。

2.口述档案与文化遗迹的互构——互助解读直观再现历史

所谓文化遗迹,是指“不可整体移动或不宜移动的历史遗迹”[9],主要指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可以反映当时人类活动的状况,能让人们触摸到历史本身,呈现出最直观生动的历史记忆。因此,文化遗迹也是一种传播社会历史记忆的重要媒介。但由于经历了多年的时光打磨,很多文化遗迹已经破败、陈旧,无法直接用肉眼去辨别和理解其中承载的信息,需要与其他媒介配合方能解读。除了利用传统档案或图书资料,还可以查阅已有的口述档案,或者对居住在文化遗迹周边的民众进行走访和调查去采集口述档案。这里口述档案的优势在于,口述者能够在讲述时为文化遗迹的历史增添生命力并道出更多背后的故事,让人们可以更真切地感知到那段历史记忆。因而,让口述档案与文化遗产进行互构,一方面可以对难以理解的文化遗迹进行解读, 帮助人们直观地面对历史;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口述档案传播社会历史记忆的参与度。二者通过相互辅助和配合, 共同呈现出生动的历史画卷。

通过口述档案与其他记忆媒介之间的互构,不仅让更多经历过重要历史事件的人得以传递所感所想,还让很多难以识别却具有珍贵价值的遗迹遗存摘掉了神秘面纱。这极大地增强了口述档案采集工作的现实意义,使它不光只是一项工作,更是构建社会历史记忆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真实性受访者记忆 夏天的记忆学苑创造·A版(2020年10期)2020-11-06是什么影响了你的健康小康(2020年10期)2020-04-13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年5期)2018-08-18为儿童挑选图书,56%受访者感到困难现代家长(2018年1期)2018-01-25记忆翻新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中国人的年终账单读者(2015年6期)2015-03-17雕塑真实性的探讨雕塑(1998年3期)1998-06-28

推荐访问:口述 采集 模式

《口述档案采集工作中的多元互构模式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