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力培养策略分析

时间:2021-06-10 15:57:38 浏览量:

刘雯婧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艺术类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愈加突出,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其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舞蹈是最具特色的一门艺术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品质以及审美情趣。舞蹈表现力则是舞蹈生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与学生的个人理解与个人情感有着直接关联。本文简单分析了影响学生舞蹈表现力的主要因素,探究了其培养意义,并重点从四个方面讨论了新形势下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舞蹈教学;表现力;主要因素;意义;有效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精神追求,对艺术方面的事物有着极为强烈的需求。舞蹈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课程,其最终教学目标为培养优质且具有艺术涵养的人才,在舞蹈教学课堂上更为侧重于激发学生内心的潜能,使他们能够与时俱进,学习艺术知识并更新艺术技能。表现力可以说是舞蹈中最为基本的元素,可直接体现出学生扎实的舞蹈基础。现阶段,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已然成为一项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以下则是笔者就此的分析与论述。

一、影响学生舞蹈表现力的主要因素

(一)先天能力差异

每一学生在接触舞蹈之前的先天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性格、兴趣、习惯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对舞蹈的认知与理解亦有所不同。众所周知,我国多个少数民族对舞蹈表演的先天能力较强,这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若是某一人有着极强的天赋但缺失舞蹈表现力,那么他则难以演绎出完美的舞蹈艺术作用。同样地,若是一个人表现力较强但缺失舞蹈天赋,亦会在舞蹈学习道路上遇到重重阻碍。由此可见,若是同时具备表现力以及天赋,则可在更短的时间掌握药演绎方式与技巧,达到预期的效果。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通过后天努力获得一定成就的舞蹈艺术家,但不可否认的是先天能力差异无法改变。

(二)后天训练差异

后天训练主要是指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舞蹈练习,在长时间的不懈努力下逐渐掌握舞蹈技巧并获得一定的表现力。只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精神以及学习兴趣,那么则可不断克服先天不足造成的困境。在高校舞蹈教学课堂上,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可以完成基本的舞蹈动作,但能够将舞蹈完美演绎,充分体现其艺术美是较为困难的,归根结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训练不足,未获得更强的舞蹈表现力。而要想达到最佳表演效果,则必须要在反复多次的练习中感知音乐、感知舞步,将两者融合到一起,逐渐沉浸在舞蹈表演中,这样将舞蹈艺术美完整地表现出来。

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投入到舞蹈事业当中,为舞蹈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而人们则更加看重舞蹈呈现出的效果,这也对表演者的舞蹈表现力有了更高要求。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主要意义有以下三点:第一,可有效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本质上来看要想评价某一舞蹈的呈现效果,就应当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其表现力,在此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分解舞蹈动作,将每一动作视为舞蹈语言。第二,可传达舞蹈内涵,舞蹈表演的最佳效果是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不同舞蹈者演绎出的作品包含着独特的情感与蕴意,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要以优秀的表现力“诉说”出舞蹈内涵。第三,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舞蹈教学课堂上教师必然会引入大量的艺术作品,在引导学生赏析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细致、深入的原则,揣摩舞蹈动作的艺术美,使学生可更加熟练地掌握演绎技巧,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舞蹈刨编。由此可见,表现力可以说是舞蹈的核心以及精髓,因此舞蹈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偏重于培养学生这一能力,逐步引导学生感知舞蹈的艺术性,体会其中的独特美,进而达到“人舞合一”的效果。

三、新形势下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前期训练,夯实舞蹈基础

舞蹈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对表演者的基础能力以及表现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因此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加强对前期训练的中实现程度,逐渐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表演技巧。首先,教师可在舞蹈课堂上融入其他藝术元素,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舞蹈当中的艺术内涵,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其次,教师可在前期训练过程中为学生明确一个学习目标,以分阶段教学为主,在不同目标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够更为自然地做出舞蹈动作。再次,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情感培养,从每一舞蹈动作的balance当中体会情感并学会掌控,赋予这一动作更多的个人情感,不断增强其艺术感染力。除此以外,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调整各项动作的规范性,课堂上可播放相关视频,如在手部动作教学课堂上,教师可引入广为人知的舞蹈作品《雀之灵》,逐渐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最终做出较为标准的转向动作。只有在长期训练下努力坚持,才能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并夯实基础,才能更进一步地感悟舞蹈艺术作品,基于此将这些能力逐渐转换为舞蹈表现力,演绎出更加完整、更能打动人的舞蹈。

(二)倾听音乐节奏,强化感知意识

音乐是舞蹈中最为基础的组成元素之一,其有着节奏性强、感染力强的特点,不同类型的舞蹈作品其音乐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音乐的作用下,表演者可全身地投入到舞蹈当中,把自己对音乐、对舞蹈的个人认知充分融入,达到与欣赏者情感共鸣的效果。大量实践表明,音乐节奏感强的学生可在舞蹈教学课堂上更加快速地掌握各个舞步,并流畅地将其联系到一起。因此,课堂上教师应使学生学会倾听音乐节奏,将节奏与舞步一一对应,在鲜明音乐节奏下理解舞蹈内涵。另外,教师应以理论讲解与课堂训练结合为主,借助辅助教学设备带领学生分析音乐节拍,并按照音乐特点将其分类,总结规律,基于此展开舞蹈练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教师亦可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创编比赛,每一小组学生抽取不同音乐,以这一音乐为基础设计适宜的舞蹈。这样一方面可丰富舞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亦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始终以浓郁的兴趣展开舞蹈训练。

(三)参加艺术活动,积累舞台经验

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来说,舞蹈教学理论知识偏少,更多的是学生的个人实践,因此教师应当牢牢把握教学重点,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方法使学生可积累更多的舞台经验,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效果。“学习简单,上台表演苦难”可以说是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通病”,造成这一现象的表面因素为学生性格胆怯,但经过深度分析可发现其最为根本的原因则为缺乏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上台表演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舞台上发光发热。首先,舞蹈教师可要求班干部与学生会、艺术团等保持联系,及时掌握艺术活动的组织信息,做好对接工作,争取获得表演资格;其次,若是班级内有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教师则可关注校外舞蹈比赛、艺术表演活动等,如电视台舞蹈比赛等,帮助学生走上更大的艺术舞台,使学生积累更多表演经验。

(四)理解舞蹈内涵,加深艺术造诣

艺术的表现多种多样,但其深层次的内涵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艺术关联,引入更为广泛的元素引导学生理解舞蹈内涵,不断加深学生的艺术造诣,进而有效培养舞蹈表现力。要想引导学生展开深度理解,就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课堂上教师可根据舞蹈作品特点创设情境,合理融人生活元素,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发散思维,借助生活体验进行深刻体会,将其呈现在舞蹈动作当中,强化舞蹈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另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在课外观看话剧、演唱等内容,充分认知不同的艺术形式,将其与舞蹈联系到一起,形成更为独特的个人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将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融人到舞蹈创编当中,呈现出更加完美的舞蹈艺术作品。

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培养舞蹈表现力已然成为舞蹈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因此,现阶段教师应充分认识舞蹈表现力的影响因素,了解其重要意义,并从重视前期訓练、夯实舞蹈基础,倾听音乐节奏、强化感知意识,参加艺术活动、积累舞台经验,体会舞蹈情感、拓展学生思维,理解舞蹈内涵、加深艺术造诣等多个方面做起,不断探索新型舞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更为适宜的舞蹈训练空间,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婷,探究艺术高校舞蹈剧目课程教学中学生情感表现力的训练[J].大众文艺,2018,(02):196.

[2]孙达,李曼.关于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8):52.

p]郭延平,高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分析与实践——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63-65.

猜你喜欢 主要因素表现力舞蹈教学 浅谈高职舞蹈教学创新思路现代交际(2019年21期)2019-12-25新媒体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探究当代旅游(2019年9期)2019-12-09舞蹈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及现存问题的分析北方音乐(2019年19期)2019-11-29浅析舞蹈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发扬戏剧之家(2019年28期)2019-11-16如何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27期)2017-07-06钢琴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未来英才(2016年1期)2016-12-26纤变墨画健康女性(2016年9期)2016-10-14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建材发展导向(2016年3期)2016-05-23笛子在秦腔伴奏中的应用探讨戏剧之家(2016年1期)2016-02-25新形势下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建设的途径探微世纪桥(2014年4期)2014-11-28

推荐访问:表现力 中学生 舞蹈

《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力培养策略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