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医药硕士创新及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1-11-08 11:47:28 浏览量:

姜玉钦 位青聪 樊振 申家轩 李伟 郭玉明 张贵生

摘  要:全日制生物与医药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同时其培养模式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医药创新人才的重任和职责;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硕士研究生创新及联合培养基地,既是改进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也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更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文章从“两段式”培养、“双导师”制度、建立校企之间学术交流互访机制、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及承担相关领域的产学研项目等方面,对河南师范大学与省内行业骨干企业共同建立的生物与医药硕士研究生创新及联合培养基地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创新及联合培养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7-0032-04

Abstract:
The full-tim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Master in Biology and Medicine(MB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Its goal is to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high-leve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certain innovative ability. Meanwhile, its training mode is also one of the key contents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As the main body of talent cultiv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critical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innovative medical talent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innovation and joint training bases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by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existing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but also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cultivate postgraduates" practical ability, and more importantly,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promot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 this paper, the innovation and joint training base of MBM graduate students established by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backbone enterprises in Henan province is explored. The study is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the "two stages" training; "double tutors" system; establishing academic exchange and exchange mechanism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optimizing the course system and training plan and undertaking project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Keywords:
master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professional degree; cultivating mode; innovation and joint training base

1997年,為适应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满足企业对具有工程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开启了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大门[1]。这一举措顺应了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高等工程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对推进我国人才培养、进一步面向经济建设、促进企业技术骨干队伍的知识更新和保证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储备等具有深远的意义。为适应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由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学术与职业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战略转变,2009年教育部在全国高等院校硕士招生中增设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类型,同时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2]。此项举措旨在不增加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总量的前提下,调整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比例结构,使之更加适应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在培养“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从事并解决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换言之,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我国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要求:既需强化职业导向,又要完善综合质量保障机制[3]。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4],实践能力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了由学术型导向转变为实践型导向,并实施专业领域的全面教育。我校生物与医药硕士围绕国家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进行了本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实践与探索,充分发挥学校在政产学研方面的优势,进行了创新及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探索。

一、生物与医药硕士的培养目标

生物與医药硕士作为首批进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领域之一,经过23年的发展,从前期(1997-2008)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到后期(2009-2020)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并行,培养方案逐渐完善,并通过修订学位标准,突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注重培养工程应用和实践能力;学位获得者应成为制药工程领域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对于全日制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生源普遍是从学校到学校,学生缺乏实践训练,工程观念淡薄。在2010年,《方案》提出要“把校企(行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人才作为重要社会责任”,各高校通过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搭建实践锻炼的平台。同时,对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亦有明确要求:其应直接来源于相关企业实际,研究成果要有潜在应用价值;拟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因此,对应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研究类、工程设计类或工程项目管理类等等,要求能够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生物与医药硕士创新及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和今后创新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进入21世纪,创新药物产业发展速度迅猛,展示出不可估量的前景。医药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我国大力发展医药产业,积极推动医药行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医药研发创新水平,逐步向创新药物大国迈进。随着产业不断的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医药行业对该领域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对于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对于创新复合型人才,一方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医药创新人才的重任和职责,需要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医药行业要求,联合相关企业,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厚理论、强实践和能创新”的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其中,生物与医药硕士研究生创新及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契合《方案》要求的探索模式。

由于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即同时具备学术性、实践性和职业性,高校自身无法单独完成。自2009年实施全日制工程专业学位培养以来,全国各高校都在依据自身的实际来确定本校的培养方案,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目前虽然没有可以成熟推广的经验,但是企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这一过程中的地位不可或缺。高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研究生创新及联合培养基地,既是改进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也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更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5]。从高校人才培养角度讲,基地建设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与政府、企业、事业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独特的优势,有效地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深化高校和企业的相互合作,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企业发展角度讲,建立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有助于发挥企业在联合培养研究生中的资金、设备、场地等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在培养基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中的积极性。通过创新基地的建设,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大批既能开展科学研究,又熟悉产业化生产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加快我省医药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地建设实践与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考核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实践能力不可或缺。充分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实践环节可以达到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的目的,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并结合实践内容完成论文选题工作。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从而使得创新能力的进一步缺失。首先是从课程设置方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没有实质性差异;同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本身缺乏实践经历;因此,在目前的培养模式下,实践相关课程的开设占比较小,分散于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间,缺乏系统化整合;而仅依靠理论课程和碎片化的实践课程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另外,现有实践课程的具体实施方面亦存在不足,实践时间难以保证,实践课程缺乏职业特性以及实践与企业脱钩。其次,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没有发挥相关企业的重要作用,缺乏校企联合。为了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等部门于2009和2010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同时国家鼓励企业与高校在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由于企业缺乏参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加之缺乏这一过程中最直接的经济收益,企业不愿意投入精力和经费去参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而导致现阶段校企合作多处于浅层,没有深入,甚至流于形式。因此如何提升企业参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动力是推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再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校企联合,特别是双导师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创新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指导。目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大多数由学术型研究生指导教师兼任,并承担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因而不能在实践创新方面给予充分的指导。校企联合的重要作用之一即是为了健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现有的高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由于校企联合表面化而流于形式,逐渐成为高校指导教师全权负责,而与学术型学位师资结构趋同,不利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指导教师的选择应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担任,以保证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另外,高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应区分明确,并能够有机结合。

河南师范大学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通过政产学研合作,特别是以企业所需为出发点,和省内的行业骨干企业长期保持良性的协同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创新成果,汇聚了一支高层次的研发创新团队,构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也为医药行业和相关行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具有鲜明的人才优势、显著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在研究生教育实践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前期基础。以河南师范大学为牵头单位,以医药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为合作单位和创新基地,发挥各方既有优势,面向医药行业的重大问题需求,建立生物与医药硕士创新及联合培养基地,既可以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等问题,满足企业所需,又可以加快医药行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推动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 采取“两段式”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年限采取三年制,创新及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的主要培养过程采用“两段式”模式,即把整个培养阶段分为课程学习和在基地研究两个阶段。第一学年主要是在學校进行课程学习,除了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根据联合培养的需要,在研究生培养方案里增加应用课程的设置,即开设与企业产品开发有关的选修课,由企业的高级研究人员授课,同时增加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学分权重;加强研究生对相关领域最新前沿的了解,丰富学生实际工业生产的实践经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最终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后两年主要在基地进行课题研究,选题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能力,并完成学位论文撰写。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保持高度一致,以落实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

2. 实行“双导师”制度。进入基地的研究生一律实行“双导师”制,高校和企业均为每个研究生指派一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承担一定级别和层次科研项目的专业人员担任基地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联合指导研究生的学业和学位论文。利用双导师不同的研究背景和学术专长,培养研究生多视角、多领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建立校企之间学术交流互访机制。基地自建立以后,定期将最新创新成果对企业进行展示和推广交流,企业将急需解决的现场技术问题向基地进行说明,充分了解彼此所需,定期进行一些学术互访,并建立一套长效机制,提供各相关专业领域研究生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启发广大研究生的创新灵感。

4. 承担相关领域的产学研项目。基地科研人员积极到相关企业进行课题调研,承担与创新药物合成及产业化领域相关的产学研项目。基地的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参研项目。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基地建设成效与启示

本基地由河南师范大学与省内行业骨干企业联合,打破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实行“两段式”培养、“双导师”机制等措施,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打造出了高水平的创新药物合成及产业化创新团队;加速了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具体如下:

1. 在省内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了研究生创新及联合培养基地,不仅完成了研究生实践培养工作,还积极推动了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的多元主体协同化、合作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平台的建立。

2. 探索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思路。由企业提出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或工程难题,藉由高校提出解决方案,组织企业和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综合评价,在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亦能够使学位论文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由此将研究生的课题与实际工程项目或应用研究项目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在科研中提高分析与解决药品研发、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的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研究生既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又熟悉工程和工业生产,毕业之后即可以无缝与企业相关岗位连接,又强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化导向。

3. 建成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基地专家不仅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独立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工程实践和论文写作的能力,还具有良好的工程背景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例如企业中的导师具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且获得过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是本领域内颇有影响力的著名专家。为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先后邀请罗氏制药首席科学家和美国托马斯杰弗逊大学医学院高级研究员等加入培养基地,利用培养基地专家不同的研究背景、学术专长,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强化了合作意识,逐渐形成了一批结构优化、梯队合理、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优秀创新团队,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4. 构建出科技合作新体系。从该基地建设中得到启发,大力开展与相关企业研究合作,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发掘、拓展相关学科的科研能力及水平,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系,构建知识创新新机制,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并孕育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例如合作项目“阿托伐他汀钙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每年产生经济效益约1亿元,该项目获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并通过河南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步伐作为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推进产业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依托。加之“双一流”战略的深入推进,探索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基地以创新药物研究为切入点,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建立生物与医药硕士研究生创新及联合培养基地,瞄准区域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进行创新药物基础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一体化”研究。这一过程中,校企双方具有共同的目标:对高校来讲,在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要求;对企业来讲,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同时能够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共同的目标推动了合作的加深,极大提高了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加之校企之间实质合作带来的长效沟通交流、坚持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等联动机制,生物与医药硕士研究生创新及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既是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需要,亦是加快医药行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翠,唐燕辉,田禾,等.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发展二十年回顾和展望[J].化工高等教育,2017(5):25-27+57.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9.

[3]姚志友,董维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路径探索——一个整体性教育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1):7-13.

[4]杨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逻辑与出路[J].教育科学,2019,35(5):92-96.

[5]尤嘉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9(12):157-159.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30期)2020-08-11民航特色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23期)2020-07-16“互联网+”视域下高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科技创新导报(2020年9期)2020-06-30以学生为主体的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5期)2020-06-15培养“定制”技能人才探索现代学徒制“四川样本”财讯(2019年32期)2019-07-29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东方教育(2018年1期)2018-02-02“985”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对比分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8期)2017-03-04全国统考,EMBA就能更好更公平吗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15期)2016-04-29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共产党员·下(2014年7期)2014-08-06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计算机教育(2014年6期)2014-06-25

推荐访问:基地建设 硕士 培养

《生物与医药硕士创新及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