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设问视角的深度阅读实施策略

时间:2021-07-28 20:36:07 浏览量:

周小琳

所谓深度阅读,是架构在深度学习层面下以训练高层阅读能力、发展学生高阶性思维的阅读模式。阅读最大难度不在于读,而在于阅读过程和阅读之后的思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出高效的问题,做学生积极思考的推动者。”因此,教师只有借助各种不同的策略问题,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铸造学生的阅读品质和思维品质。

一、凸显属性,借助指向问题践行深度阅读

不同的问题指向于不同教学的目的,有的指向课堂管理,有的指向知识传授,有的指向内容理解,有的指向语篇教学,有的指向表达策略。国外研究机构曾经做过研究,常态化的课堂教学指向于“信息提炼”和“理解概括”的问题占据了所有问题的80%以上,导致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相对肤浅。部编版教材属于文选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极具思维价值的语言作品,教师要紧扣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属性定位,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在文本的内容信息和言语形式之中,针对课程的特点,将问题集中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层面,不仅让学生思考写了什么,更要思考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将学生的深度思考在文本丰富体裁、多变形式中徘徊,避免问题走进泛语文和非语文的状态中。

以部编版五年级一篇说明文《太阳》的教学为例,针对课文前面三个自然段对太阳特点的介绍,教师先后设置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课文用三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鼓励学生借助核心信息,提炼太阳热、大、远的特点。

问题二:作者是怎样把太阳这三个特点写清楚的。借助这一问题,组织学生默读静思,一方面关注作者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另一方面关注作者精准、严谨的词语系统,辨析其对于展现太阳所起到的作用。

问题三:1.作为一篇说明文,主要是介绍科学知识,所以箭是无论如何射不到太阳的,可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开篇,这不是与说明文的特点相矛盾吗?2.作者描写太阳,为什么要牵扯到“步行”“坐飞机”等内容,选择“钢铁”来展现太阳之热,有什么具体好处。3.课文着力描写了太阳的三个核心特点,在顺序上可否做调整。

传统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问题都喜欢集中在情节、人物言行等内容层面上,而对于文字背后情感和意蕴的捕捉关注甚少,尤其是文章在选择和整合材料、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时表现出来的智慧基本不会涉及。纵观这三个层面的问题,教师设置的层级就是循序渐进,从第一组的理解内容和提炼特点,到第二组的关注作者怎么写,再到第三组为什么这样写,既关注了文本内容,又重点聚焦作者的写作方法,将学生思维之箭始终射向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沉浸式思维下,经历了概括、分析、辨析等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构建了说明文写作基本的知识体系和框架。

二、聚焦核心,借助层级问题推动深度阅读

陶行知先生一直都倡导要尊重儿童,要以儿童为本位。这一理念落实到语文教學中,主要体现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既不好高骛远、拔苗助长,也不能随心所欲漫无目的。深度阅读倡导高阶思维,但绝不意味着学生始终都处于思维的亢奋和高速运转之中,因此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应该呈现出鲜明的层级化和结构化特征,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开启思维意识,向着核心问题不断迈进。

以部编版六上第八单元中《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链:1.少年闰土先后向我介绍了海边的哪些生动有趣的事情。2.这些事情中,令文中的“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情是什么。3.对比赏析,同样都是描写印象深刻的刺猹,作者在一开始描写的画面与闰土所描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之处。4.作者在开篇就以典型的刺猹画面开头,仅仅是为了展现一幅美妙的图景吗?结合原著《故乡》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纵观这四个问题,教师从整篇文章的四件事入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然后逐步聚焦印象深刻的刺猹事件,将思维的难度上升,形成了一个相对聚焦,同时也彼此关联、螺旋上升的问题链条,学生所指向的阅读范畴,也实现了从课文到原著《故乡》的拓展。在这一问题链的作用下,学生既需要针对课文内容,对文本的信息进行感知和检索,同时也需要在文本主题关照下进行深入地辨析和赏析,从而将学生的认知性思维指向文本的表达,深切感受作者在语言表达、行文思路和主题提炼上的智慧,对鲁迅笔下的文学作品,形成初步的感知与把握。

三、精妙理答,记住支架问题落实深度阅读

受到认知能力和思维习惯的制约,一开始很多学生的思维往往都是受限和肤浅的,所形成的信息也都是片面而零散的,这就需要教师搭建相应的思维支架。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有着积极、活跃的思考能力,但有时候不知道朝哪里去思考,教师不应该替代儿童思考,而应该设定思考的推进点,为学生汲取知识、建构意义创造更广阔的空间。面对学生在课堂中第一轮认知的动态生成,教师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是非对错的评判,更需要借助于重述、引领、扩展等方式,为学生搭建支架。

比如,以教学部编版教材中《景阳冈》一文为例,在学习课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主人公武松的印象,很多学生都是围绕着“武松是打虎英雄”这个角度来交流。诚然,这是课文最为鲜明的内容,学生的出发点并没有错,但是否仅仅如此呢?入选教材的课文超过了2 000字,而真正打虎的部分只有800多字,那其他1 000多字究竟在写些什么呢?从这些内容,我们是否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全面且立体的武松形象呢?教师引导学生既关注文本中心,同时又放眼于整篇文本,可以获取更为丰富的价值体系:武松明明知道景阳冈有老虎,还豪饮十八碗酒,面对店家的好意相劝,还是坚持自我,可以看到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一面;比如武松看到榜文有些担心害怕,但又怕别人笑话,可以看出武松又是很要面子的……在学生原始认知状态下,教师通过提示的方式,为学生设置了支架性问题,重新开启了学生深度化阅读的探寻之旅,将原本扁平、单一的武松形象变得更加自然而立体。

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延展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自己原始化的信息中进行思维的延伸,逐步向着外围的方向拓展,或者向着一些有联系的领域迈进,为学生的思维认知开辟全新的领域。比如,部编版六上的小说《桥》,作者曾经将不动声色的老汉比喻成为一座山,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作者如此比喻的目的,教师对学生课堂中的原始生成采用了延展式的问题进行引领。一开始,很多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有的说他们一动不动,具有相似点。很显然,这些认知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终究都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中,并没有将这一比喻表达的魅力解释出来。为了让学生的认知更加深刻,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展开辨析:楼房也是一动不动的,也与老汉此时的状态相仿,那将老汉比喻成大楼是否可行呢?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山”的文化印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眼中的山”究竟是一幅怎样的存在,感受到山的稳重、仁厚与力量,揭示出此时的老汉,成为了人们的保护伞,将其比喻成为山,更给人一种安全感。

一个完整、高效的语文学习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形态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地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武松指向深度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5-28我家里的武松扬子江(2019年3期)2019-05-24动物论反腐杂文选刊(2018年12期)2018-12-14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高中生·天天向上(2018年1期)2018-04-14看电影学苑创造·A版(2018年11期)2018-02-01武松的醉与不醉杂文月刊(2016年11期)2017-01-10深度挖掘棋艺(2001年21期)2001-01-06

推荐访问:设问 视角 深度

《基于智慧设问视角的深度阅读实施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