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特色地方院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刍议

时间:2021-11-17 11:37:09 浏览量:

凌宇 张丽伟

摘 要:新时期的特色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应顺应时代要求和大学生成长特点,以“新三中心”为指引,将特色专业做实做强。考古学专业正处于成为一级学科以来的探索上升期,特色地方院校可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开设、调整考古学专业及其培养方向,以配合国家地方院校应用转型发展和“双一流”建设要求。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学专业坚持服务地方的宗旨,以特色办学,围绕陶瓷考古,依托校内陶瓷设计、陶瓷美术、陶瓷材料等专业,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坚持一流本科,夯实专业基础;突出专业特色,加强校地合作;整合专业资源,提高人才应用,等等。这些举措的顺利推行,促使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学专业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校情、适应社会的科学发展之路,其经验值得借鉴。

关键词:地方院校;考古学;文物保护与鉴赏;陶瓷考古;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3-0073-09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3.010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围绕“本科教学改革(SC改革)”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有识之士提出了诸多建议与方案,有的思考高屋建瓴,切中时弊,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例如,“新三中心说”主张改变传统的“三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为新“三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不但因应了脑科学、认知心理学、青春期大学生成长特点和学习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而且通过欧美国家的成功实践已显示出其积极的现实价值[1]。以此观之,作为教育大国,我国的高等教育应采取何种路向,占据我国高校大半壁江山的地方院校本科改革策略何在,特色地方院校该如何察势定策,而院校本科改革又怎样才能反映当前教育走势以及大学生的发展特点,等等,无疑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迫切问题。特别是对于特色地方院校来说,有的问题甚至可能直接关系其能否生存以及长远发展。鉴于此,本文以陶瓷考古专业为例,围绕特色专业,反思新时期特色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以期能够推进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新时期的考古学、地方院校之特点

自2011年考古学升格为一级学科以来,考古学专业教育相较以前,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其一,与考古学相关的专业愈来愈丰富,目前计有属于历史学类的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文化遗产,属于艺术学类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属于工学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等;其二,考古学的学科建设日趋完善,诸多研究领域或从无到有,或始暗渐明,或由浅入深,不但纵向上基本覆盖从旧、新石器时代至明清的中国历史各个时段,而且其他各个横向领域如冶金考古、美术考古、陶瓷考古、石窟寺考古、天文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分子考古、水下考古、遥感考古、社会考古、认知考古、聚落考古、实验考古等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2];其三,与考古学相关联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目前至少有25所职业学院开设了相关方向或课程,如文物修复、文物鉴定、古籍修复、古建修缮、田野考古等,在校生人数不低于3 000;其四,诸多地方院校亦开始设立考古学专业,涉及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方向或专业(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新设考古学专业高校2010年只有2所(如果去掉工学类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所申请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实际仅有河北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1个),2011年后逐年攀升,2013、2015、2016、2017年总数屡达峰值,分别为11、7、11、14所,此后至2019年虽有下降,但均不低于5所,而且类型愈加丰富,涵括了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文物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等专业,说明地方高校开设考古学专业的量与质都很突出。同时,申请高校主要为地方院校,69所高校中,部属院校共9所,只占比13%,并集中于2011年考古学升格一级学科不久,即2012、2013年,此后便是个别开设,包括2017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反映出地方高校自2011年后,开设考古学专业的热情明显高于部属高校。

考古学专业发生的这些变化,首先与国家提倡、引导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文物保护等作出重要论述,明确要求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3]。与之相应,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和全国文物安全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一批文物考古领域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纳入“十三五”国家规划及专项规划,对新时期的考古与文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例如,2011年完成了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后又历经5年时间,于2016年完成了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 722处、可移动文物10 815万件。这些工作,有助于了解全国文物分布情况,也为后续考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次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带来民众人文修养、消费倾向等的变化有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4 873 个,其中国有博物馆3 576 个,非国有博物馆1 297 个。特别是自2008年《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发布后,全国博物馆参观人数每年以亿次增长,2019年,全国4 000余家免费开放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0.22亿次。同时“文物+教育”“文物+传媒”“文物+旅游”“文物+智造”等成为新业态,促进了文创产品消费热,2019年淘宝、天猫文创产品訪问量达到16亿人次,成交规模相较2017年增长3倍[4]。民众对于考古、文物的关注和消费势必推动文博事业的发展。

在这些变化中,地方院校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截至2020年,我国现有高校3 000余所,普通高等学校2 740所,除去中央部委所属和省部共建院校,其他均属于地方院校,约有2 500多所,占比全国高校近84%。换而言之,地方高校虽大多不如部属院校声名显赫,但实际上却是全国高校最庞大的基础。如果说部属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地方院校就应称之为主力军。因此,地方院校发展的好与坏,不仅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莘莘学子,更是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计。面对如此众多的地方院校,国家提出了“促进高校分层分类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针,并作为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努力的方向,具体措施之一便是2015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使“向应用型转变”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也给地方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对于特色地方院校而言。

与一般的地方院校相比,特色地方院校大多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身的发展,有的特色愈加鲜明成为行业性高校,有的则逐步转变为以特色为主干的综合性院校,还有的则被其他综合性院校合并为二级学院。不管如今命运如何,大多数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都绕不开“服务地方”这四字。这既是地方院校办学经费(财政拨款)决定的,也与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的任务和使命有关。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谓“双一流”建设。《方案》所强调的“特色”和“服务”即是双一流建设的着眼点与落脚处。这对于以特色为立校之本、以应用转型服务社会为导向的特色地方院校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景德镇陶瓷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高校,特色鲜明,是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其“陶瓷艺术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美术学”等6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设计学”“美术学”学科均为“B+”(全国第10位、江西省第1位),综合得分位列江西省第4。以一所博士点建设距今不过5年的地方院校来说,能有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其中突出的影响因素,就在于学校对于“特色”的正确理解与落实。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瓷都”,依靠如此得天独厚的地方资源和专业特色,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陶瓷设计”和“陶瓷美术”专业使其从强校林立之中脱颖而出。在彰显特色办学的同时,学校也秉持服务地方的宗旨,积极配合地方经济建设,为景德镇市、江西省乃至全国输出人才和智库支持,不但集聚起来自世界各地的“景漂”一族,促进了景德镇当地文创经济的发展,还造就了一大批著名陶瓷艺术家、设计师、科技领军人物和企业家,涌现出科达机电、箭牌、金意陶、简一、欧神诺、道氏制釉等知名全国的陶瓷产业品牌,遂有“陶院现象”“陶瓷黄埔”之称誉。特色地方院校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守护与弘扬,造就、引导着各个地区的人们关注地方特色,传播特色文化,进而在政、学、产各界和社会大众中引起共鸣,从而带动了以保护传统文化为使命,以弘扬传统人文艺术为归宿的考古学相关领域、学科的日渐走热。这也为特色地方院校分层分类、应用转型提供了可行的思路与方向。

二、特色地方院校开设考古学(文物保护与鉴赏)的可行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5]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如今已成为社会共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线路、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水下文化遗产等遗产新类型、新领域的不断涌现,人们愈加认识到地方遗产的丰富性、复杂性和重大价值,从而也给特色地方院校“服务地方”注入了新的内涵和要求。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00:世界文化报告》认为:“关于遗产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已经延伸到更为广阔的文化现象领域。这些现象代表着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持续进程……实际上,艺术和建筑史、考古学、人类学和民族学再也不去研究单个的纪念物,而是去研究那些充分表现全世界范围内过去和现在各种文化的复杂而多方面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信仰和技能。不应该割裂开来研究物质遗迹,而应该将它置于社会背景之下,合理理解它与有形和无形环境的多样相互关系。”[6]也就是说,今日人们所理解的文化遗产,已超越了早期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规定的“建筑”“遗址”等具体的古物,而是一种近于抽象的、弥漫于人们生活世界的精神纽带与文化认同。因此,对于担负着形塑一地之文化精神的地方高校而言,发掘、弘扬一地之文化遗产便是高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一切文化遗产必定源于一定的地方空间并呈现于地方,从而形成一地的特色,这便意味着扎根地方并以教化育人为己任的特色地方院校具有阐扬、保护所在地文化遗产的独特优势和天然义务。

对于高校而言,保护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方式自然是从教育入手。2018年11月,浙江大学召开了全国高校考古、文博专业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会上审议了《考古学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商讨了筹备成立“中国考古学会考古文博教育专业委员会”等事宜,北京大学等8所高校介绍了各校考古学学科本科教学和专业建设特色。这是考古学成为一级学科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考古文博专业教育会议,意义重大。正如会议主持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所指出的:“会议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相信将会有力推动全国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会议中展示的诸校考古学专业特色,表明在考古学 “人气渐涨”之下,高校特色办学,不分部属与否,均是一种现实选择。景德镇市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分布着新石器时代以迄明清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而且“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尤以陶瓷遗产最为集中和丰富。据统计,景德镇市市区及其所辖浮梁县、乐平市已探明的陶瓷遗址近150余处,包括窑址、瓷堆、矿坑、厂署、作坊、水碓以及相关的码头、古道、老街、会馆、庙宇等。至于非物质陶瓷遗产如歌谣、节庆、技艺、信仰等,更是无处不在。陶瓷遗产的主要类型,如物质、非物质、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大遗址等均可在此得到最為集中而典型的证明。全国,以一城之规模能够遗留、保存下如此时间悠长、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并延续至今的文化遗产,并不多见。因此,这些陶瓷遗产所蕴藏的历史、设计、审美、工程、材料等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便为置身此地的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学科建构提供了丰厚的知识储备,例如考古学。学校在2003年开设了考古学硕士点。毕业生或就职于文博行业,或继续深造于国内外重点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在经过一定的积累和取得较好反响后,学校遂于2014年开始招收考古学本科生。迄今已历3届,毕业后除直接就业于本专业外,亦有攻读硕士学位于国内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全国来看,到2019年底,高校设立考古、文博、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的本科和硕士、博士专业点已达百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百倍、改革开放前的近十倍。特别是近几年开展的考古和文博专业硕士的培养,全国每年毕业的考古和文博专业的硕士有千人之多,博士也有近百人。而其中除了如北大、复旦等老牌部属院校外,主要是来自地方院校(见表2)。

特色地方院校开设考古学专业有着一定的优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向质量取胜的转变,地方院校的诸多专业也开始暴露出学科分散、后劲乏力、难出精品的不足。特别是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复杂的就业形势,许多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常常出现“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其中包括考古学专业。然而,吊诡的是,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文物保护的投入逐渐加大,经费的“捉襟见肘”不存在了,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人才缺口。这是因为长期积压的文物保护工作一时之间有了爆发式的解决可能,随之便产生了越来越强的考古人才需求。例如,以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文物修复师来说,一方面我国现有76 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超过12万处,馆藏文物共约3 800 万件以上;另一方面,全国文物工作从业人员只有14余万人,而其中馆藏文物修复人员更是仅2 000 多人[7]。“僧多粥少”的就业现状和“嗷嗷待哺”的人才缺口,同时发生在考古学专业,让学校和业界均有措手不及之感。实际上,类似情况并不仅仅只是发生在考古学专业,许多专业和地方院校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情形。这便是前揭《意见》关于“地方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现实背景[8]。

三、新时期特色地方院校考古学人才培养的调整

特色地方院校考古学专业一定时期内向应用型转变是大势所趋,这既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为了生存和长远发展而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同时按照“新三中心说”,相较于注重战略性、基础性的部属高校,特色地方院校体量较小,更适合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也能够对于国家与社会的新需求、新热点等予以迅速反应,并落实到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之中。此外,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及课程教学专家对传统的布鲁姆认知模型的调整,即从知识(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估(Evaluation)六目标,向记住(Remember)、理解(Understand)、应用(Apply)、分析(Analyze)、评价(Evaluate)、创造(Create)六目标转变,以突显高级思维能力和“学习是活动”的思想[9],突出应用、行业联系紧密、注重实践的特色地方院校于此正可有所为。教学的转变不是改变,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调整,故原有的专业仍可继续保留,例如专业基础上对培养方向的调整。从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考古学专业应用型较强的方向主要包括文物修复类、古建修缮类、田野考古类、博物馆类等四大类(见表3),故可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必须注意的是,特色地方院校考古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虽然强调社会应用,但并不是培养单纯的技术人员,而更应注重其专业素养,即所谓厚基础、宽口径、专业精深化。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高等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知识应用型人才,是面向文博行业的相对广泛的职业群,并不过于强调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具体岗位对应性,而是强调其既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应用型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转化和应用理论知识的实践及创新能力。”与职业技术院校有别,后者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强调岗位和职业需要,要求掌握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工作的一线实用知识和技术应用或行业特定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10]。简单来说,即是前者培养的是高工、精工,后者则是能工、熟工。为能适应新时期考古学人才的要求,特色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坚持一流本科,夯实专业基础。一流本科是一流高校、一流专业的根本。按照“双一流”建设要求,特色地方院校考古学专业必须坚持一流本科,用一流专业建设的要求培育学科实力,培养专业人才。不可否认,相比于部属高校,地方院校无论是师资力量、生源质量,还是学科综合实力,都不如部属院校,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特色地方院校来说,“双一流”建设只能“望洋兴叹”而无事可为,其着眼点即在于“特色”。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学学科新增“文物保护技术”“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遗产”3个专业,所依托的是考古学专业所在的艺术文博学院和学院下设的“古陶瓷研究所”。前者是学校整合各方陶瓷史论力量、集教学研究于一体的新学院,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井冈学者”5名(含青年),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部级课题50余项,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出版学术专著12部,在《文物》《考古》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收錄约20篇,CSSCI、CSCD、EI与ISTP收录50余篇。后者是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设有古陶瓷科技研究中心、名瓷工艺再现研究中心、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以及古陶瓷现代修复中心,是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景德镇御窑研究院的合作单位,具备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所里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陶瓷检测分析设备及古法陶瓷生产设施,不仅有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仪、高温显微镜、高温气氛炉等古陶瓷科技研究和鉴定所需的大型仪器设备,还按照古代陶瓷生产工艺流程要求,建造了一个完善的古代名瓷工艺再现实验基地,建设有恢复古代名瓷工艺所需的水碓、拉坯机、柴窑、大型燃气梭式窑等设备设施。二者的结合为考古学专业在教学、科研、应用等方面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其二,突出专业特色,加强校地合作。特色地方院校必须紧紧围绕“特色”做文章,树立特色意识,从特色入手,在特色中发展,形成特色优势,并充分调动积极性,突破自身局限,寻求校地合作。对于以田野发掘为支撑的考古学专业,更应注意专业的地方支持,不仅是学校所在地,也包括专业辐射地域。景德镇陶瓷大学将“陶瓷考古”作为学校考古学的专业特色和学术生长点,利用学校长期的陶瓷研究传统和学术积累,形成了以陶瓷田野考古、陶瓷科技考古、陶瓷文物修复、陶瓷文化景观、陶瓷文化遗产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科群,并进一步拓宽至陶瓷美术史、陶瓷文献学、陶瓷设计史、陶瓷策展学等相关领域。在充分发掘校内支持力量的同时,也注意增强校外合作。目前,学校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复旦大学文博系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既聘请相关学者为兼职教授,来校讲学授课,又安排学生参与各地的田野发掘、室内整理等工作。迄今参与实地学习点包括正持续开展或新发现新开工的窑址、遗址、墓葬、殿宇,以及博物馆等,以陶瓷考古为学习重点,地区分布于江西省内外,如景德镇市明清御窑厂遗址、江西赣州七里镇窑址、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江西吉安吉州窑遗址、江西南昌海昏侯国遗址、江苏镇江孙家村遗址、北京朝阳姚家园遗址、山东曲阜西陈遗址、山西吕梁西磁窑遗址、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江西高安博物馆、江苏徐州博物馆、浙江宁波博物馆等,内容涉及工地实习、文物修复、文物摄影、文物绘图、报告撰写等。

其三,整合专业资源,提高人才应用。对于特色地方院校处于初创时期的考古学专业来说,除了需要加强招生宣传提升生源质量,引进人才增强师资力量等一般性举措外,还应打破专业局限,深挖校内相邻专业,协同利用已有资源,以最大化整合本专业力量。同时,应紧密联系社会,适时调整培养方向和课程,提高学生走入社会的应变能力和专业应用面。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学专业目前专任师资主要由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科技史等专业组成,虽均是以陶瓷考古为研究方向,却由于面多点散,导致整体力量泛而不深、宽而不强,还有较大的充实空间。不过在人员既定(目前已达11人)一时间难以大幅增加的情况之下,从校内、院内相关专业入手,借助其为学术支持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例如,学院下设美术学、设计学等专业,可分别与之合作,围绕陶瓷美术史、陶瓷设计史等进行联合培养;学院下设古陶瓷研究所,可联合开设文物修复、科技考古等课程;学校下设设计艺术学院、陶瓷美术学院,可分别联合建设考古学虚拟仿真实验室、陶瓷美术考古/陶瓷文物绘图等培养方向。学校已有所尝试,包括以考古学专业和陶瓷设计专业为主,建立了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已连续开办4届),开设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古陶瓷鉴定评估高级人才培训班”等。这些工作表明,政府和社会对于陶瓷考古的专业应用均有较高需求,也意味着学校陶瓷考古专业大有可为。

学校服务地方,并不是专指特色地方院校,这实际上是我国高校考古专业的优良传统。例如,吉林大学组建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组建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成立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不仅较早开设了文物保护专业,而且积极介入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复旦大学受委托举办全国文博干部培训;郑州大学侧重于“中原考古”……这些高校不分部属和地方,都注意到学校的发展要“顶天立地”,既要着眼专业高度,也应立足地方,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促进[11]。当然,无论是对于体大质高的部属院校,还是对于体小量多的特色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的最终目标均是为了培养出适应21世纪要求的考古学人才——不但要具备“中国考古界的四大优良传统:科学探索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敬业奉献精神和理性思考精神”[12],“是懂得文物考古法规、多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学术思想进步、具有娴熟的田野技术(含各类科学技术运用)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人才”,而且还应是适应考古学“成为广泛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的“大考古学”这一宏伟目标所要求的合格人才[13]。

参考文献:

[1]赵炬明,高筱卉.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8):161-163.

[2]王巍.新中国考古学70年发展与成就[J].历史研究,2019(4):24-25.

[3]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9(12):4-12.

[4]关强.文物保护利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正当其势[J].瞭望周刊,2019(11):8-9.

[5]张贺.赓续千年文脉 绽放文化光彩——新中国70年古籍整理出版成就综述[EB/OL].(2019-12-11)[2020-11-09].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1211/c1013-31499970.html.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7.

[7]文博职业教育培训的现状与问题[EB/OL].(2015-07-10)[2020-11-09].http://www.ccrnews.com.cn/index.php/Index/content/id/57529.html.

[8]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9]L.W.安德森,戴维·R.克拉斯沃尔,彼得·W.艾拉沙恩,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修订版.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10]段清波.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博人才培养体系[N].中国文物报,2014-09-30(3).

[11]贺金玉.顶天立地:地方院校特色办学的有效途径[J].教育研究,2011(4):64-66.

[12]单霁翔.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上的讲话[N].中国文物报,2011-11-25(3).

[13]韩国河.关于考古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2014(6):136-140.

On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ized Talents in Local Characteristic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the Case Study of Ceramic Archaeology

LING Yu1, ZHANG Liwei2

(1.Art and Archaeology School,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Jiangxi, China, 333403; 2.School of Ceramic Art,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Jiangxi, China, 333403)

Abstract:In the new era,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local characteristic colleges should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 three centers”, the characteristic specialti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archaeology major is on the rise of exploration since it became a first-class discipline, so local characteristic colleges shall seize the opportunity an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so as to set up and adjust the archaeology major and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to match the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and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double first-class”. The archaeology major of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 adheres to the purpose of serving the local area, runs the school with characteristics, and focuses on ceramic archeology; relying on the ceramic design, ceramic art, ceramic materials and other majors on campus, it implements a series of measures:
adhere to th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this major;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alty, strengthen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integrate professional resources,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talents, and so on.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measures has prompted the archaeology major of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 to gradually embark on a path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at conforms to the school conditions and adapts to the society. Its experience is worth learning.

Key words:local colleges; archaeolog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and appreciation; ceramic archaeology; transformation

(責任编辑:杨 波)

收稿日期:2020-11-09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一般课题“地方特色院校考古学专业开设文物保护与鉴赏方向的可行性研究——以陶瓷考古为例”(JXJG-18-11-18);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VR技术融入高校设计艺术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20YB155);2020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明清御窑瓷器铭文叙事研究”(YG2020092);2020年中国轻工联 “十三五”规划项目“新时期陶瓷设计专业融合VR技术研究”(QGJY2020025);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包豪斯设计艺术与景德镇传统陶瓷的现代阐释”(YS18209);2019年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包豪斯‘工作坊对于景德镇现代陶瓷设计的启示”(13)。

作者简介:

凌 宇,男,湖北竹溪人,博士,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陶瓷文化高等教育。

张丽伟,女,河北行唐人,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陶瓷设计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考古学考古陶瓷 趣图爱你·健康读本(2020年12期)2020-12-28“考古”百议大众考古(2020年12期)2020-06-18“考古”百议大众考古(2020年11期)2020-05-18“考古”测一测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20年4期)2020-05-11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9年8期)2019-08-27小议考古学和“中国”的结合青年时代(2019年5期)2019-04-03考古学家小溪流(画刊)(2018年7期)2018-11-28陶瓷艺术作品景德镇陶瓷(2017年2期)2017-05-26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文物天地(2009年5期)2009-06-11陶瓷鉴赏流行色(2009年3期)2009-04-21

推荐访问:特色 刍议 人才培养

《新时期特色地方院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刍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