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学家校共育机制研究

时间:2021-07-27 17:13:03 浏览量:

齐爱军

摘   要

家校合作作为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升家庭自我教育的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力量。在此前提下,中小学应明确并具体分析家校共育机制构建面临的问题,从合作双方的定位和能力到合作形式与内容及相配套的评估体系,以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为主旨,坚持新型的教育理念、追求实际应用效果、接轨现代化智慧技术并升级家校共育体系,为完善“智慧教育+中小学家校共育”机制搭建坚实平台。

关键词

智慧教育  中小学教育  家校合作   家校共育机制

智慧教育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能化、感知化、物联化的教育形态和模式,能够对中小学现有的教育网和校园网进行信息化升级,建构智慧化教育平台。未来,中小学教育应以智慧化教育平台为基础,围绕学校教育,拓展教育途径,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机制中,力求最大限度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智慧教育大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使得教育环境更加开放、包容,家校合作日益深入,进而上升为国家教育基本方略,对中小学教育改革有着实质性的推进作用。家庭教育在教育历史上从未缺席,智慧教育使得家庭教育由“边缘”转移到“中心”,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提升家校共育的教育效果,通过提升家庭自我教育能力及完善政策,保障中小学家校共育机制的建设始终以正确方向为指引,不断发挥正向引导力。同时,中小学家校共育也面临内部和外部挑战,具体表现为家长和学校本身定位不清晰,还未适应新“身份”且主动提升教育能力的意识薄弱,导致内生力不足;中小学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并未积极融合智慧教育技术,造成家校共育的形式和内容单薄,相对应的评估体系也较为落后。因此,中小学教育相关主体应积极参与其中,以构建智慧化的中小学家校共育机制为指导目标,共筑家校共育创新机制。

一、智慧教育背景下构建中小学家校共育机制的困境

智慧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更加凸显,能够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并强化教育作用。然而,当前的家校合力并未形成,缘于双方定位不明晰、能力与现实所需不匹配、合作形式和内容单一及评估能力不足等,阻碍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1.家校合作双方定位不明,违背合作初衷

家校合作双方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明,综合体现在学校教学主体和家长对彼此期望过高,却又自视过高,将自身视为权威,表现出对对方的“居高临下”或“颐指气使”,导致家校合作无疾而终。具体而言,学校教师与家长处于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立场,教育视野和观念都不同。以人才观为例,学校认为适合社会需要且能够凭借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生存的都可称之为人才;大多数家长认为从事“体面”行业工作的才能被称为人才,学生发展体育、艺术等都被看作是成绩不好的出路。在此观念指导下,家长狭隘地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即可,忽视德、体、美、劳的积极作用,导致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需要家长配合时,双方处于对立面,家庭与学校教育达不到统一。更有甚者,部分家长不了解或不认识教师,双方沟通机会很少,使得家校合作不具备先决条件。事实上,家庭和学校教育还未处于同一立场,学校教育要面对所有学生,要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差异,也要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对比,挖掘另一角度的差异,而家长一般情况下只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导致家长面对教师的评价时过度偏袒孩子或暴力教育孩子。如此,学生与家长、学校之间的矛盾丛生,不仅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更与家校共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2.家校合作双方能力有限,导致事與愿违

智慧教育时代,家校合作完全遵循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教育现状和改革。相当一部分家长和教师积极参与家校共育,但面对日益变化的复杂教育现象,依旧依靠传统教育方法和自身经验而投入精力、财力、物力,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家庭和学校未提升相应的能力。从教师角度而言,如果家长就某件事情持冷淡态度、回应不及时或提出异议,教师就认为家长被动参与学校教育,一味将问题归结为家长“素质低下”。部分教师遇到学生成绩不佳等问题时,会在家长会或家访时当面指出,被部分学生认为这是“告状”,因此丧失自尊和自信,而部分家长却未及时引导或无能力引导孩子,不与教师及时沟通,导致教育效果不尽人意。就家长而言,部分家长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无法保证孩子学习水平。这类家长将自己定位为“督学”,单纯地将孩子学习或其他问题归咎于学校教育不达标。部分家长因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等较高,对学校教育和教师建议持“怀疑”态度,一有问题就找学校领导,造成与教师之间的“隔阂”[1]。长此以往,家校合作能力整体下降,加剧“不愿”合作与“不能”合作的混合性问题,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家校合作形式与内容单一,缺乏整体规划

现阶段的家校合作形式基本集中在家长会、微信等形式,内容集中于学生学习情况,缺乏一定的特色。部分学校虽设立了“校长讲坛”“校园公开日”,定期邀请优秀学生的家长作为嘉宾发言和互动,但充满功利性,旨在为学校吸引更多优秀生源。归根结底,家校共育机制缺乏长久规划,过度看重短时利益。长此以往,部分家长反而会因个人利益而退出,导致各年级家长与学校合作出现断层,影响家校合作整体效果。再者,这种短时性、阶段性的活动依旧太过单调,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家长,仅仅是为了某项工作,本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参与其中,随着活动或项目告一段落,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教育便不再延续,因为合作形式毫无悬念和创新,以致于难以形成连续的循环机制。

4.家校合作评估体系缺失,缺乏监督和检验主体

智慧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学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已得到重视且初具规模,但目前缺少相配套的评估体系。具体而言,学校教师在家长会或微信互动时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主要集中在两个极端,或报喜不报忧,或报忧不报喜。评价基本依据教师心情而定,而家长和教师同处于家校共育机制中,大多数情况对不足之处的看待和原因了解得不够全面和透彻,加之缺乏专业评价主体,导致这种偏差无法及时修正。同时,部分教师乐于替家长做决定,家长乐于替学生做决定,造成教师随意参与家庭教育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权益的损害,极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被旁观的学生认为是一种“特权”[2],从而产生消极情绪,萌生封闭自己的想法,造成家校共育评价的缺失。而这种种问题皆缘于家庭和学校教育作为合作共育机制双方及自我评价主体,沉浸在“完美”效果的假象中,亟需社会等主体进行辅助监督,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

二、智慧教育背景下构建中小学家校共育机制的对策

构建中小学家校共育机制虽然只是智慧教育的一个方面,但对建设教育新型关系起着关键作用,家庭和学校须重新树立教育思想,助力家校精准定位并指导其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教育能力,运用智慧教育技术,共同完善评估体系,促进家校合作教育机制升级。

1.树立新型教育思想,明确双方定位

家校共育机制中,家庭和学校教育思想的一致性尤为重要。“以学校为主导、家长为主体、学生为中心”进行家校合作教育是前提。首先,学校和家庭应秉持平等的教育思想,学校要严格区分“领导”与“主导”的概念,将家庭视为完全平等的地位,现代家校共育须“平等合作”,而非“高高在上”。其次,教师应主动寻求与家长的合作,耐心倾听家长的看法及意见,客观分析家长教育资源的特点,对于积极因素直接引用,对于消极因素要去梳理、指正、激活并加以运用,以此增强自身对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认识。比如,学校在制定合作计划时,教师应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当好家校合作“指挥棒”。再次,家长要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对子女教育的重大责任,以学校教育为依托,树立与学校教育一致的教育思想,积极响应学校教育的科学方法,增强家庭教育素质,成为学校教育的默契支持者、同盟军,主动配合学校,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有益于学生教育的活动。综合而言,学校和家庭怀揣共同的教育思想,共同坚持服务学生的理念,坚守自身的责任范围并坚定执行,共同为学生教育建言献策,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以明确定位的职责创设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和谐环境。

2.提升合作双方能力,强化应用效果

家校合作的整体能力由学校和家庭双方的能力共同决定,需要家庭和学校从主观上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修正之后加以提升,同时以对方为客观驱动因素,以适应智慧教育大环境。具体而言,家庭与学校双方应秉持同一目的,就“服务对象”达成共识。即家庭和学校必须认识到中小学生是“中心点”,是家校合作的桥梁,共同促进其快乐成长、快乐学习既是短期目标,也是长期目标。在此基础上,双方应作出相应改变。即,学校应切实发挥家校合作平台的职能作用,摒弃应付检查、流于形式的错误思想。比如,学校设立的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要吸纳有相关能力和特长的家长参与管理或建言献策,并及时与未参与的家长做好沟通,赋予家长实实在在的教育权利,肯定家长的教育地位。同时,学校教师要不断培训和学习,提升自身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和技巧,不卑不亢、不骄不躁,成为家校合作机制中的一条“拐杖”,坚固地支撑学生这一“主体”。家庭教育在权利范围内要从主观上意识到自身与学校教育的性质区别及在家校共育机制中应扮演的角色,避免舍本逐末。学生放学回家、周末、假期等时间,家长应充当学校教育的帮手,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和特长喜好,帮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不再占用孩子休息时间进行“校外补课”,避免孩子在正常的学校学习期间精力不足,打消其依赖心理,从源头上改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错位”的现实问题,共同提升教育效果。

3.引进智慧教育技术,丰富合作形式与内容

智慧教育技术已然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中小学家校共育须深度融合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在传统合作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全面提升家校合作水平。具体而言,国家相关部门应运用大数据技术升级校讯通等平台,增加留言等功能,提升家校沟通效率。学校应变革家长会的形式,从摒弃教师“一言堂”开始,给每一次家长会设定一个主题,开家长会之前可征求家長意见,提前确定主题并给不同的家长布置任务,为其提供发言机会。例如,当遇到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导致学生无法到校上课时,学校可通过微信群、QQ群、钉钉办公等软件,搭建专门与家长沟通的平台,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及时探讨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育问题。同时,教育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和中小学校还应成立技术部门,开发针对本校的家校沟通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收录学生和家长情况,并将家长会等沟通内容和过程进行记录,最终由数据分析总结出本校家校合作的特点、优势和短板并总结经验,使家长会内容更有针对性。此外,学校还应充分调集家长力量,共同搭建家长学校,可以是网络平台,也可以是具体地点,家长和教师互换角色,切身体验对方的责任和权利,拉近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形成共同探索合作内容、育人理念和新形式的氛围。可见,智慧化的共育平台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教育,减缓学生压力[3],促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

4.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健全家校合作评估体系

“互联网+”技术使得社会主体之间的沟通方式多元化。家庭和学校作为两大社会主体,也面临着沟通不畅的问题,亟需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作为“润滑剂”。因为社会中的任何人、事物都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家校共育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学校可尝试建立“社会监督促学”的评估体系。具体而言,社会评估体系以家校合作为基点,逐步吸纳有能力的家长和社会相关组织人员进入督学队伍,将家校考核评价纳入督学工作内容范畴中,对教师和家长在教育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可采取多元化、多时间段、多次评价方式,最终将家校合作与学校发展、教师管理、课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结合,形成综合评价报告。必要时,以社区为单位,成立针对辖区内家校合作进行监督的专门部门,由专家、教师等带队,定期进校查“校讯通”“班级通”[4],汇总家长、社会人士等对家校共育的社会化建议和心声,并以专业“局外人”的身份提出建设性意见,促使学校打开大门、家长打开心扉,共同接受监督,形成家校社一体化评估体系,共促家校教育机制科学建设。

参考文献

[1] 陪孩子一起成长编委会编著.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265-270.

[3] 韦云成.做一名有力量的小学班主任[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12):355.

[3] 张文静,杨俊锋.智慧教育工具促进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0):14-19.

[4] 徐菁.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和改进策略的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9.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机制 朱永新:家校共育,携手同行中小学德育(2021年3期)2021-03-22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动漫界·幼教365(大班)(2020年12期)2020-12-14家校携手,共促发展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学生版上半月(2020年11期)2020-11-17“FSC家校社共育体系”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年9期)2019-11-11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智富时代(2019年4期)2019-06-01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智富时代(2019年4期)2019-06-01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家校关系江西教育A(2018年10期)2018-12-27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应用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10期)2017-12-06浅谈基于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3期)2017-10-31

推荐访问:学家 机制 智慧

《智慧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学家校共育机制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