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读后感

时间:2020-06-13 20:04:48 浏览量:

2篇《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读后感 篇一   近日,有幸拜读到张永和张艳琼两位作者的合作论文——《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反复读之,颇受启发。

  此文认为,传统学习观强调学习是内化知识的过程,学习属于大脑的内在活动,并把个体视为学习的分析单位。显然,这种意义上的学习观,使得学习者的内在与外在分离、个体与社会割裂。基于学习与社会实践整体关系的考量,作者对传统学习观予以批判,试图通过实践共同体的思维重塑家校社合作中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交互学习,实现对传统个体、内化、封闭等特征学习观的超越。

  基于两位作者对家校社合作中学习观的探讨和研究,结合我近期所从事的隔代学习、寒暑假学习研究,尝试以学习共同体、乃至学习共生体的视角将与此文进行对话和交流,将家校社合作中的学习观与隔代学习、寒暑假学习中的学习观进行联接,这无疑会有助于打通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边界,丰富、拓展和更新教育研究的可能空间。

  我所研究的隔代学习中的学习观,是一种祖辈和孙辈共同、合作、交互性质和意义的学习观,体现在主体间的知识学习、主体间共生关系的建构、及其与家庭、社区、社会等单位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多维联系。此文所探讨的家校社合作,强调儿童学习场中儿童之间的学习及向成人学习,成人学习场中成人之间的学习及向儿童学习,终身学习场中个体一生的学习以及不同年龄、代际之间的学习。由此,此文中家校社合作中不同主体间学习与隔代学习中的学习观在本质上都是对传统学习观的批判和超越。

  我所思考的寒暑假学习是一种区别于学校课堂学习。学校课堂学习重在突出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而这正是此文作者所批判的传统学习观。寒暑假学习是一种共生体性质的学习,聚焦于教师、家长、学生以及其他社会人士等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学习关系的建立,并在这个共生体中践行、发展、创生着无限的学习可能。这正与此文作者所论述的家校社合作中的学习共同体形成交相呼应之感,塑造着一种新的学习观。

  正如此文作者提及的:“家校社合作对儿童学习质量的影响取决于相关参与者所持有的学习观”。同样,对于隔代学习、寒暑假学习而言,其由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力也将取决于诸多学习者所秉持的学习观。

  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背景下,传统学习观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人的需求、社会发展以及学习规律的需要,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学习观以此来助力终身学习之教育体系的建设,而这种学习观必定具有“共同体”、乃至于“共生体”的突出特征,必定体现出以学者的共同需求、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享用为价值追求。

篇二 一、现象:背后凉飕飕   这篇论文发表在《终身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第一作者是张永博士,第二作者是张艳琼老师。张永博士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研究员、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研究员、江苏开放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社区教育研究。张艳琼老师是河南省的一名一线教师,主要从事学生工作与数学教学研究。论文从反思家校社合作的症候出发,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梳理相应的症结,并提出有关研究建议。

  论文的第一部分,作者呈现了当前家校社合作实践过程中的三个典型现象:家校社合作演变成对学生的全天候监控;家校社合作简化为家校合作;家校合作衰减为家长配合学校。

  作者首先从霍茨卡姆理论谈起,该理论揭露了学校教育的一种内隐理论,即把学视为教的直接结果。这种对教与学关系的理解内涵在学校教育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中。学校统一教学,统一测评,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学生在教学评价上的差异则被归咎于学校之外的影响。于是,高质量的家校社合作就变成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的对学生的全方位监控,家庭、学校和社区成为这一监控网络的局域网,家长、教师和社区组织代表等利益相关者则成为监控网络的节点。

  想想如果自己就是那个处处被无数摄像头监控着的孩子,我不寒而栗。记得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有学校组织在线语文默写考核,要求打开手机摄像头,老师看着每个学生默写。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马上打卡上传。没有打开摄像头的,老师喊话点名批评。就这样,教师、家长一起严密监视着孩子的学习。这一切,美其名曰,对孩子负责。这一切,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论文作者对家校社合作演变成对学生的全天候监控、及不断简化和衰减的精准分析,如一记当头棒喝,令人深思,问题如此尖锐,到底症结在哪呢?   二、新理念:豁然开朗   作者在论文的第二部分指出,家校社合作的一系列症状,其症结在于基于一种传统的学习观,这种学习观视学习为内化知识的过程,主张学习是属于大脑的内在活动,并把个体看作学习的分析单位。接着作者着重介绍,与传统学习理论形成鲜明对比的实践共同体理论,该理论从社会实践开始,参与成为关键过程,将社会世界置于分析的核心,视学习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作为一线教师,关于实践共同体的理论内容,我读得很吃力,每个字都认识,然而却不理解,读完大脑一片空白。我一遍又一遍反复读,找出《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中对“实践”的阐述,以及《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中的“认知学徒制”相关理论,我尝试着结合起来理解。从传统学习观点转变到实践共同体中的边缘性参与,我读出五个关键词。

  一是实践。传统的学习观的实践强调狭义的可重复的操作性实践,实践共同体理论的实践强调主动行动者与世界、活动、意义、认知、学习和知识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二是互动。参与总是建立在对世界意义的情境性协商和再协商的基础之上。这意味着理解和经验存在于持续的互动之中——事实上,它们是以互动的方式构成的。

  三是变化。边缘性意味着置身于由某个共同体定义的参与领域中多元化的、多样化的、或多或少地投入和包含于其中的存在方式。边缘性参与关系到社会世界的定位。变化着的定位和观点是行动者的学习轨道、形成中的身份和共同体成员资格的一部分。

  四是创造。把个体理解为既受社会条件所限又处在创造它们的过程中的存在,从而包含了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两个方面。

  五是去中心。对学习进行了“去中心”的分析,控制权并不掌握在教师手上,而是掌握在实践共同体中,教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三、新行动:天高地阔   理念的革新,带来行动的焕然一新。在论文的第三部分“家校社合作的重构”中,作者详细阐述了,作为教育实践共同体,家校社合作如何成为家长、教师和社区组织代表等利益相关者的学习场,包括儿童学习场、成人学习场、终身学习场。

  作为儿童学习场,家校社合作为儿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机会,包括在校学习、在家学习、社区学习和远游学习及其间的多重关联。作者张永博士在他另一篇论文《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为例》(该文汇编在由杨小微和李家成教授主编的《中国班主任研究》一书中),以中小学生在校学习为切入点,对学生的家庭学习、社区学习和远游学习之间的多重关联进行了生态学的分析,详尽剖析了每种学习活动各自的特点及不可取代的价值,并指出从生态学角度来看,不仅要研究中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样性,而且要研究这些学习活动之间是如何相互锁定和建构的,从而提高各种学习活动之间的联结质量。作者认为,中小学教育相关者应尽可能发挥自身教育的优势,把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联结和整合起来,形成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圈。优质教育资源生成的路径不仅可以通过教育相关者的努力来创建,还可以通过发挥中小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加以转化生成,通过中小学有意义的参与,把不参与型或被动参与型学生转化为主动参与型学生,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作为成人学习场和终身学习场,家校社合作包含着成人之间的相互学习、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相互学习,作者主要阐述了相互学习的可能性。让我感触更深的是叶澜教授在《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中关于成人学习的重要和困难的论述:今日之文化活动与创造,教育之策划与实践,都须服务且有益于时代新人的培育,以及对成人世界之观念与行为的改变。后者之重要性并不逊于前者。又因成人个性已基本成型,且活动领域的离散状态,改变较之青少年更难以实现。然而,没有成人世界的改变,新生一代更多个体的发展,就会受阻受损甚至被彻底埋没。当代人类社会已提出终身教育的要求,不只是为了成人适应职业生涯变动、不稳定的需要,也是为了人在成人之后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为了成人能为年轻一代的生存、发展与生命潜力的开发,活出更高的生命质量,创造良好的代际生态与交互影响;为文化传统在人之生命的“增殖”提供更强大的能量。

  在论文的最后,作者对家校社合作研究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第一,家校社合作研究亟需更新背后的学习观;第二,建构家校社合作的跨学科概念框架;第三,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中小学校与家庭、社区互动的理论。期待在已有系列研究基础上,研究者们聚焦家校社合作,在学生社区(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学生社区(家庭)工作与学校工作互动中探究中小学发展的新可能、新抓手和新策略。

  理念更新尽开颜。愿人人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策略,开创新生活。

附件:
沟通从心开始---家校合作案例 每一个孩子都是即将开放的鲜花,只要用爱浇灌它,只要用真情感化他,他就能报之以桃李。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和教师对孩子都缺乏耐心,在孩子出现问题时,都是一味的责骂,并没有从根本上去分析和反思。

案例:我任六年级班主任,班上频频发生问题,班长多次反映有男同学聚在一起抽烟喝酒,叫来询问都不承认有这回事。经我暗中调查,矛头都指向其中一个男同学——王志。我有点惊讶,因为这个学生我曾经教过。虽然不爱学习,平时爱抄作业,学习成绩一般,但是爱干活,学校劳动他总是做得很好。在四年级时是我的得力助手,任生活委员,很会搞班级工作。现在怎么变成了这样?我努力想知道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于是特意进行了一次家访。原来这个孩子来自组合家庭:父、母亲均为离异后重新组合,母亲为后母,农民家庭,条件一般。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父子之间的沟通很少;
母亲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更是粗暴,说服引导少,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唠叨孩子。同时通过同学了解,他恶习不少:爱说谎,与学习成绩差,爱做坏事的一些男同学拉帮结派,经常与班长对着干;
多次偷拿家中的酒、烟或者和周围同学一起到附近的商店买酒、买烟。

看着这样一个曾经听话的学生变成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我痛心疾首,静下心来,我仔细分析了原因:他缺爱,缺乏沟通和引导。我决定用爱去温暖他、感化他,与他交朋友使他能够重新站立起来,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于是我及时找了王志等几位孩子的家长,告诉了我的计划和想法,得到了他们的支持、配合。

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了解他、尊重他 尊重“问题学生”是做好教育和转化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有可能听从你的教育,接受你的批评,才会与你真心交流。最初沟通时,王志并不诚实,经常编造一些谎言来欺骗我,蒙混过关。于是,我选择在其它一些场合(比如课间或者体育课等非正式的场合)多次找一些生活和学习当中比较轻松的话题与他谈心,一步一步地了解他的想法和他的内心世界。这样,一段时间后,我赢得了他的信任,他把我当做无话不谈的朋友,开始愿意听取我的建议,并努力地配合改正。我特别利用他们家庭的特殊情况来教育他要好好学习,为这个家的将来努力一下;
利用他较成熟,想法较多的特点教育他要承担起一个家庭中男孩子的责任,做什么事要考虑一下他父亲的感受。在一个学期中,我一直没有放松和他的交流和对他的管理,他的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班级管理由此变得十分轻松。我认为老师对问题学生的指导,应该从抚慰学生的心灵、了解并理解其不满和要求开始。老师体谅学生,理解他们的苦衷,把声色俱厉的批评换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不要动辄当众指责,给学生留足面子,事后和他们促膝谈心,交流引导,用陶行知的“三颗糖”来肯定和感化他们,使我们的鼓励、期待和希望能够真正起到作用。只有老师和学生互相信赖,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效果的。孩子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赞许和真诚的微笑一个也不能少,我们要给予孩子关心和理解。

2、子不教,父之过,教给家长教育学生的方法。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王志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父亲常年务工在外,无暇教育孩子,所以,家庭教育的重任就落在了他后母身上。因此,我建议王志后母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最关心自己的人还是父母。因为这个孩子比较厌学,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他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聊聊学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一点点进步,家长也要抓准时机认真的表扬他,让他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3、打造机会,增进和同学之间的沟通。

经过和王志同学一段时间的沟通,我认为时机已到,适时提出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一次检讨,求得同学们的原谅,重新融入到这个班集体。得到他的同意后,我特意在周会课上为王志打造了一次和同学沟通的良机。首先他诚恳的向同学们道歉,并保证以后努力改掉喝酒、抽烟、打骂学生的坏习惯,还说今后绝不拖班级后退,努力为我们的班集体争光,请同学们原谅以前的所作所为,希望全班同学帮助和监督他。很多同学不敢相信,这个曾经让他们讨厌、让老师头痛的王志能做出这样的举动,。我也备受感动,就趁热打铁,真诚的呼吁全班同学都来帮助他。我利用大家学过的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进一步告诉同学们“知错能改、浪子回头金不换”就是好同学,这种精神十分可贵,希望王志以后能有更好的表现。有几个热心的同学也在周会课上当场提出愿意和他交朋友,帮助他学习。我觉得有了这些同学以好的行为习惯影响他,他就能慢慢走出阴暗地带。

4、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由于成绩差,自己在心里面便产生了很多不健康的想法,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老师肯定不喜欢自己,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叛逆心理:越说的多越不做,同时对自己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评价太低,使孩子一步步走向堕落。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呢?首先告诉他,老师不会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差就不喜欢他,成绩差我们一起努力,老师和同学一起帮助他;
其次,告诉孩子,他的身上也有很多的优点:比如比较讲义气啊,劳动出的力最多,为班级争了光啊等等,让孩子看到原来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从而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经过整整一个学期的引导,王志在班级内的表现大有改观,抽烟、喝酒、说谎的坏习惯再没有出现过,看到这样的结果我很欣慰。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加剧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家庭因孩子的问题失去了往日的欢乐,恨铁不成钢,以爱的名义打骂,对一个心智还不成熟,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心理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导致孩子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只能通过不恰当的方法宣泄内心的不满。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负面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制约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以此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共同雕塑具有完美人格的一代新人。

  

推荐访问:共同体 读后感 视角 重构 反思

《2篇《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