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技术与遗址博物馆结合的综合分析

时间:2021-08-15 04:54:11 浏览量:

许晓宇

摘 要:虚拟技术与遗址博物馆的结合打破了时空壁垒,使遗址得以整体且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对二者结合的优势特点加以梳理,力求在促进遗址博物馆发展的同时实现与观众更好的互动。

关键词:虚拟技术;遗址博物馆;虚拟展陈;虚拟博物馆

当前我国出土文物大多因保存难又脱离原语境展示和时代远久、价值高,觀众难有机会清晰观看了解,更无机会接触,导致普通大众对于古遗址的了解程度不高,遗址的教育职能和社会文化职能难以发挥。通过对中西方虚拟技术与遗址结合案例的分析,从场景还原、时空自由、细节展现、文化传播、教育职能等方面进行阐述,虚拟技术具有可以使遗址高清可视化、还原遗址博物馆中遗址整体的优势特点。

1 考古遗址以墓葬遗址为例的保存难度

考古遗址,一般意义上是指“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①。根据考古遗址的特点和保护工作实际,考古遗址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各历史时期城市遗址、各类工程遗址、建筑群和园林遗址、石窟寺和石刻遗址、手工业遗址、帝王陵寝和墓葬群等类型。②考古遗址中的墓葬,是我国从古至今最长久的一个传统仪式,无论是时间上的延续还是空间上的延伸,墓葬遗址都在传统美术中自成一格。作为人类艺术瑰宝,遗址本该被妥善保存,但现今仍有遗址惨遭破坏,现从以下几点探讨遗址保存难度。

1.1 发掘困难

在遗址发掘过程中,任何遗址的考古发掘流程都有严格规定,其中考古现场发掘和遗址的后续保护两个阶段极其重要。发掘本身是一个破坏性的过程,一旦开始便无法复原如初,且现场发掘是考古过程中持续时间较长且最重要的阶段。海昏侯墓初发掘时已然是一座蓄水池,考究后发现墓穴先后受地震、洪水倒灌影响,致使发掘过程极其困难。不仅如此,1956—1957年间,于密闭空间内存放了数百年的部分文物因挖掘而遭氧化后顷刻间风化,只留下瞬间失去色彩的瓷器和金器。对大型遗址而言,发掘时长甚至长达数十年。如良渚遗址自1936年年底挖掘始到2018年申遗成功,持续挖掘几十年,文物类型之复杂,数量之庞大,发掘清理工作之繁重,令人震撼。

1.2 不法之徒、人为破坏

巫鸿在节目《博物馆观看之道》里曾探讨历史上出现过的不可移动文物被强行移动的情况,因战争、盗窃、非法购藏等原因而产生的悲剧并非我国独有现象,且19世纪到20世纪初发生较多。我国素有厚葬礼仪,不同历史时期墓葬的盗掘都极为严重,文物学家谢辰生也曾愤慨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文物破坏最大的时期,问题严重程度超以往各年代。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还强调,当前国际上有商人蓄意抬高中国文物的拍卖价格,对中国抢救流失文物和阻止国内的盗墓之风很不利。相关数据显示,2012—2014年,古代墓葬刑事案件在全部文物犯罪案件中的比例高达90%。在2010年新华社报道的重庆江北汉代墓葬遗址遭施工破坏事件中,建筑公司擅自开工导致23座汉墓中的3座被人为破坏,护岸工程规划地带的稀泥里随处可见汉墓和陪葬品残片,施工现场更有大型运装车从上面碾过。

1.3 相关地方部门不够重视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截至2019年,全国各省政府对县级文物机构队伍编制的问题进行解决,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希望各地在进行市县机构改革当中,能够结合本地实际,支持基层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队伍建设,为文物保护“最后一公里”保驾护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张海洋论文中调查走访显示,朝阳市某县下属某乡文管所正式工作人员仅2名,日常巡防地下遗址未配备工作所需车辆及其他装备,仅以步巡为主。在缺钱少人的状况下,基层文物部门很难对已发现的文物进行有效的寻访保护。关于高发的盗掘情况,对盗掘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导致群众不举不发是原因之一,但更为致命的是基层管理人员的不作为及认识不足。

1.4 墓葬遗址无法整体保存

早期的考古现场一般不会就地建造遗址博物馆,将出土文物从考古地点移送到文物库房或博物馆便是考古工作完成的标志之一。墓葬不能进行整体保存除了因为需要对特殊的出土物品进行专门研究外,很大原因是没有整体的墓葬观念,目前我国现存的墓葬研究方法和手段,都是在基本意识形态中将不可移动墓葬本身与可移动的出土文物拆分进行研究的。“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墓葬绝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的躯壳,而是建筑、壁画、雕塑、器物、装饰甚至民文等多种艺术和视觉形成的综合体。”①而这种综合体的墓葬结构通常随着发掘的开始支离破碎,出土的可移动文物将不再被保留在环境不好的原墓葬语境中,而是和其他传世文物共同被保存在设施完善的博物馆中。

2 当前国内外引进虚拟技术与考古遗址结合的案例分析

遗址被破坏在人类历史上是很令人悲哀的事情,“因为破坏了原来的艺术环境甚至艺术品本身,这本身也是一个破坏行为。所以要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通过合作、科研等方法,逐渐弥补这种悲剧造成的后果”①。随着科技大步发展时代的来临,在世界范围内,虚拟技术应用已延伸到各个方面,其中对于考古遗址的研究,中西方研究人员也正在积极推进虚拟技术和古遗址的结合。

2.1 虚拟旅游文化遗址

2002年德国学者Tim Gleue等人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在移动设备上进行了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体现研究项目ARCHE0GUIDE,并在希腊的赫拉神庙进行了实验。Tim Gleue等人认为,项目研究目的在于以可交互的、个性化的AR向导方式为游客进行文化遗产景观的可视化展示与体验。而我国在2017年以更完善的方式复原了圆明园“万园之园”的恢宏场景,2017年“‘看见圆明园”数字体验展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开展。研究人员在保持圆明园遗址风貌的基础上,利用虚实场景融合、虚拟漫游、数字立体电影、交互式电脑游戏等多样的科技手段再现圆明园的园林艺术。②观众在展厅中可看到再现的历史场景,获得沉浸式的虚拟游览体验。

2.2 虚拟墓葬遗址

我国于2016年在首都博物馆推出VR展示项目“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主打虚拟现实展示,结合三维成像等技术对殷墟妇好时期的建筑及大量文物进行科学复原。观众带上眼镜可自主观察妇好墓的建筑构造、下葬过程、随葬品残片、夯土、最深层的古朴器皿,甚至还可以看到当年考古人员挖掘妇好墓时的景象。2017年,VR大片《探秘海昏侯大墓》在强调真实遗址的科学客观性的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的特点通过全景技术、全息導游、动作跟踪技术等合理展现海昏侯墓出土的21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同年11月,《自然》杂志发文称,由法国HIP研究所Mehdi Tayoubi及同事组成的“扫描金字塔”国际研究小组采用宇宙线(μ子)成像技术对胡夫金字塔进行了非侵入式探测,研究人员表示探测到的大型中空结构有助于他们进一步了解胡夫金字塔及其建造过程。基于其结果,小组在巴黎建立了虚拟现实实验室,声称带上VR眼镜后,会在导游的带领下在3D世界里自由行走,除必游的国王墓室、王后墓室、大走廊之外,体验者还可以结伴探访那些鲜少对公众开放的区域。

2.3 虚拟博物馆

博物馆对人类的意义不言而喻,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VR/AR博物馆也闯入大众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体验。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是我国第一座石窟类遗址博物馆,20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就发起了“数字敦煌”项目,迄今20多年的时间里,已有92个A级洞窑完成高分辨率数字采集与存储。2014年,敦煌莫高窟虚拟体验数字展示中心开放,核心展示内容为“数字敦煌”和“虚拟洞窟”,目的就在于缓解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目标。2017年,西班牙国家考古博物馆在建馆150周年之际,通过搭配虚拟设备将VR技术引入博物馆,让观众可浸入式体验数字化还原的西班牙历史。西班牙文化国务秘书本索表示,虚拟现实展览是西班牙国家考古博物馆向成为“21世纪博物馆”迈出的重要一步。同年,谷歌与美国底特律艺术学院合作,使观众通过AR技术看到学院馆藏的埃及木乃伊、木乃伊内部的古老骨骼等。谷歌称这一合作仅是开始,并已在和其他博物馆商讨合作计划,将为虚拟技术和墓葬艺术的结合推进一大步。

3 虚拟技术与考古遗址博物馆结合的优势特点

当前,博物馆和遗址的参观方式已从传统的实体参观进入虚拟体验阶段,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虚拟技术与遗址的结合。在此前,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游客进入实体博物馆或文化遗址参观,需与文物保持一定距离,难以近距离观摩,而高清的虚拟现实呈现方式,让观众避免了实体参观时走马观花的体验模式,可“触摸”的虚拟博物馆,不仅让观众获得更好的体验,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

3.1 真实还原限制场景

当前虚拟技术在视觉表现上的发展日趋成熟,2016年NSW美术馆用增强现实技术呈现的互动展览“纯净之地:敦煌莫高窟”将观众带回古老的遗址莫高窟。莫高窟在UNESCO世界遗产名录中处于维护状态,因壁画意义非凡且极其脆弱,永久不再对外开放。该项目构建了一个接近原大小的场景,从视觉上把观众带到了莫高窟,重现世界遗产名录中莫高窟的景象,同时观众也可使用提供的iPad实时查看壁画和雕塑的细节。NSW大学考古教授Kenerdine 表示,此次数字展陈让观众可以无限“接近”洞穴中的文化瑰宝,清晰度和真实度都无与伦比,这种多维度的陈列方式以创新的形式展现了出土文物的原境。

文化遗产是文明的重要呈现,由于博物馆本身具有复杂的职能,除真实还原遗址视觉效果外,还要从体验角度讨论博物馆的传播空间,进行视、听、触、嗅多感知交叉运用才能全面实现沉浸式体验。当虚拟技术足够支撑多感知体验时,真实还原考古遗址将不再是构想,遗址文化也将会成为大众所能轻易接受的“日常文化生活”。

3.2 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度

文物的馆藏与展示具有周期性,因馆藏文物数量和部分文物本身的脆弱性,馆藏展品会周期性变动,这意味着我们难以自由观看感兴趣的展品。多数情况下,观众都处于被动观展的状态下,难以获得主动权,如在展馆内不受空间限制或随意观看处于“藩篱”中的展品,更谈不上了解细节及其意义。2017年“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挣脱了时空的藩篱,将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敦煌壁画从敦煌“搬到”异地,展品壁画中甚至有不对外开放的洞窟,除在校大学生外,也同样受普通市民和中小学生欢迎。当博物馆越来越多地应用虚拟技术进行展陈,一旦打破时空的藩篱,也就打破了一道限制遗址文化传播的壁垒。通过虚拟技术打开开放和共享的模式,使受时空限制的观众也能完成“穿越”般的虚拟参观体验,与典型的科幻世界相比,我们真实世界里突破时空限制的虚拟技术也正一步一步走向现实。

3.3 细节展现纤毫毕现

2017年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在互联网上线,该数字馆采用矩阵全景技术,使用200毫米焦距的镜头拍摄出数以千张3500万像素的图片,后期又通过计算机将这些图片进行拼接处理形成200亿像素的超大图片,使兵马俑1号坑内的所有遗迹得以“毫米级”重现。同样采用拼接形成高清保真画面的还有敦煌壁画巡展,细节程度直逼真实壁画,甚至保留了残缺腐蚀处。观众戴上VR眼镜后即可进入石窟空间,不受限制自由观看壁画,有到过敦煌的观众表示,虚拟壁画比现场看得更清楚。

据悉,文物数字化保护是目前文化遗产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重要手段,类似兵马俑数字展馆和敦煌研究院虚拟展都揭示出目前对于文物虚拟化保护的重视,在细节中呈现文物的意义,不仅告诉观众文物当前状态及文物特性,更是为了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播,拉近观众和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使传统文化重焕生机、源远流长。

3.4 遗址文化旅游业传播发展

“各国的考古遗址博物馆都在积极通过多种展示手段的综合运用,将考古遗址以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普通观众,另一方面通过对考古类文化景观的精心塑造,使考古遗址公园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文化旅游胜地。”①博物馆教科书式的解说已不能满足观众的基本认知,当博物馆宣传触碰到观众的感知范畴,大众对其进行的二次传播是其宣传的一大关键所在。单纯的文字、简单的图片已难以将博物馆文物的实际价值表达清楚,随着视听技术、虚拟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及馆内藏品的周边虚拟产物将可以刺激城市经济发展,博物馆也可以通过技术带动文化旅游的发展。

3.5 发挥遗址博物馆的社会文化教育职能

在文化解读方面,遗址博物馆给予了公众无限的想象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普通大众对于未知文化的探索和求知欲。对我国“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项目库的100 处重要大遗址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将近40%的考古遗址没有对社会开放,也就是没有实现展示功能,即使是实现了展示功能的考古遗址,也仅有7%左右的考古遗址的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能基本满足陈列展示的要求。不少考古遗址面积大、出土文物体量小,考古遗址观赏性差,而观众去美术馆总意味着学习知识,且在一定程度上博物馆和美术馆都属于以视觉、空间的方式向广大群众提供文化传播的途径。故宫博物院通过虚拟展览、应用程序虚拟场景、纪录片以及博物馆周边等形式给当今的博物馆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为观众了解故宫文化和文物提供了最方便简单的方式,也为其文化教育职能发挥提供了途径。如今各大博物馆也都通过虚拟展陈形式进行展陈,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使考古遗址得到更为先进的保护和科学展陈,使之成为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4 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网络媒介和数字媒体大范围普及,博物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已不再单一,如何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和设备让观众在虚拟的空间中了解文化、传播文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考古遗址一方面作为文化遗产,凸显了文化开放共享继承的价值,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中的文化,与社会中的人连接起来,又确立了人的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作为新媒介,虚拟技术通过多感官设备的开发,其表现形式已不局限在对现实本身的复制,而在于表现实体展现的还原。结合多感官的动态模拟表现,直接全面的整体展示手段,将多角度、多方面的想法融入技术层面,观众可以在虚拟现实的系统中更直观全面地学习到遗址文化知识。且随着虚拟技术的日益成熟,各大博物馆对虚拟化的重视,未来利用虚拟技术进行考古遗址全面高清可视化、真实整体虚拟还原将不再是难以企及的目标。

猜你喜欢 虚拟技术 车辆工程中虚拟技术的应用探究理论与创新(2020年21期)2020-12-24虚拟现实技术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商情(2020年30期)2020-07-23虚拟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的实施新一代(2019年23期)2019-12-23浅谈小学语文虚拟技术的应用构想文理导航(2019年30期)2019-10-06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应用分析无线互联科技(2018年10期)2018-09-13虚拟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无线互联科技(2018年6期)2018-06-25虚拟技术在计算机实验机房建设中的应用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年20期)2018-02-28关于虚拟技术应用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年18期)2017-09-27虚拟技术在机械设备维修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14期)2017-05-19医院信息化建设中虚拟技术的应用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1期)2017-03-30

推荐访问:遗址 综合分析 博物馆

《虚拟技术与遗址博物馆结合的综合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