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0-04-27 00:00:54 浏览量:

  关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

 工业经济是全市经济的骨干支撑。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全市改革发展全局,是顺利实施市“十二五”规划、实现“学赶苏南、跨越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当前,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显得尤其重要、尤为紧迫,只有早转变,才能早主动、早得益、快发展。

 一、**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提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策部署,坚持一手抓增长促发展,力推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手抓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1、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产业增长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工业已形成了以化工、机电、医药为主导产业,轻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2009年,五大产业实现产值670.7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64.56%,比08年提高3.21个百分点。其中,化工、机电、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562.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83.15%,比08年提高8.03个百分点。 2、运行质态明显改善。200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4.35亿元,可比价增长16.6%,占GDP的比重为48.76%,比上年提高0.6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利税同比分别增长55.1%和77.9%,增幅比上年分别提高23.05和30.96个百分点。 3、新兴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全市已形成以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设备为主的新兴产业雏形。产业内拥有一批处于国内领先的尖端技术、有一定知名度的规模企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新产品。其中,南极集团的船用膜法污水处理技术为国内首创,维维高分子公司的膜生产能力和规模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圣达铜业的铜锡合金接触线改写了我国高速铁路接触线依赖进口的历史。 4、产业集聚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已形成了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化工产业生产基地,以济川医药工业园为载体的医药及药包材生产基地,以黄桥工业园为载体的乐器、牛仔布产业群,以虹桥工业园为载体的船舶制造和配件加工产业群,以泰隆、泰星为龙头的减速机产业群。其中,减速机、提琴、黄桥棉纺织等被确定为全省100家重点产业集群。 5、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大部分企业与国内外高等学院、科研院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中丹、济川、河海等企业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部分企业建有厂级研发机构,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宏大特钢开发的“节能环保型球团链蓖机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海集团开发的纳米二氧化钛项目获中石化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市在工业转型升级方面还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压力:一是传统的发展观念尚未彻底更新转变,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沿袭传统的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工业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发展观念更新和提升的压力。二是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转型升级面临产业迅速提档升级的压力。三是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大部分产品处于价值分配链的附属地位,在市场竞争中无话语权,工业转型升级面临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压力。四是历史形成的重化工占比较高,“两高一低”产品相对较多,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压力。 二、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 **工业转型升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战略任务,借助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加快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和制度创新,大力实施主导产业“强体”工程、传统产业“升级”工程、新兴产业“倍增”工程、现代服务业“提速”工程、落后产业“淘汰”工程,加快构建产业特色鲜明、结构布局合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源消耗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一)主导产业“强体”工程 坚持以主导产业高端化为发展重点,通过自主创新、主动承接、积极引进产业高端环节和技术,促进化工、机电、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1、精细化工产业要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农用化工为发展方向,以氯碱、苯胺、染料颜料、农药医药中间体、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防腐剂、保鲜剂、水处理等精细化工产品和高附加值的有机化工产品为发展重点。延伸发展新型生物化工产品、信息化学品、高效催化剂、有机硅产品、有机氟产品等,做大做强氯碱、染料颜料、电子化学品、塑胶化工、农药医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业链。 2、机械电子产业要以推进机电仪一体化和高端化为发展方向,以减速机、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新型电连接器、特种线材及电缆、微特电机,以及为重大或成套技术装备、输配电设备等重点产业配套服务的产品为发展重点,积极发展节约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设备,城镇垃圾处理和大气、水资源污染防治等环保设备,以及机电仪一体化、智能化产品和专用机械基础设备等,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船舶及配套制造业。以制造中大型船舶为发展方向,加快开发生产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船型,提高船舶制造业规模总量。积极研制开发替代进口的舰船用装置配件,重点发展舰船用空调、通风设备、污水处理装置等产品,实行船舶配套专业化、系列化、提高配套生产规模和配套率。 3、医药及医疗器材产业要以产品高新化、产业规模化、销售全球化为发展方向,大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开发和产业化。加强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疗用药和预防用药研究,扩大药用喷雾剂、气雾剂品种,加快发展中药饮片,中药中间体和特色中成药,进行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加快新型特殊医疗器械和新型医药包装材料等有特色健康产品的研制开发和规模化、系列化生产。 (二)传统产业“升级”工程 坚持以传统产业品牌化为发展重点,通过改造升级,创建品牌,加大技术改造等,推进传统产业规模化、基地化发展。 1、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要以生产高质量的绿色食品为发展方向,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提升农副产品加工水平。重点发展食品专用粉等多品种面粉,以及银杏、猪副产品、饲料加工等,延伸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储藏、保鲜、运输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拉长产品和产业链。加快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对农业生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 2、纺织服装产业要以产品系列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加快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变,由加工生产向设计制造转变,由贴牌生产向品牌经营转变。重点发挥现有优势,做大做强纺纱、织造两大行业,做优服装行业。促进产业和产品档次升级,创建名优拳头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 3、轻工产业要以发展高档乐器、新型环保壁纸、高档包装装潢印刷等市场潜力大、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为发展方向,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提高产品的制造水平,提升国际知名度。 (三)新兴产业“倍增”工程 坚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为发展重点,加快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设备等产业链,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和节能环保产业园,打造新兴产业发展基地。 1、电子信息产业要以高科技电子信息产品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光电器件、电子原材料等;加快发展航天、军工用接插件;鼓励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生产。 2、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要以生物能源、新型合金材料、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和新型高分子材料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风电机械、生物能源、光伏产品等新能源产品,加快发展非晶合金、铜包铝导线、纳米级材料、二氧化碳制造功能性材料及制品、稀土功能材料及新型工业化基础材料等,加快开发研制一批市场容量大、产业带动性强的特种功能新材料。 3、环保产业要以研制生产环保设备和污水处理装置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餐饮、医疗、舰船用多功能污水污物处理装置、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成套装置。 (四)现代服务业“提速”工程 重点要以现代物流、工业房地产、要素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发展方向,突出发展现代物流、工业房地产、要素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具有信息化、国际化、社会化水平的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培育一批服务业外包大企业;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培育科技产品开发、科技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技术交易等知识型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化升级,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五)落后产业“淘汰”工程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强化行政推动,按照国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加快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低效益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严格控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布局的项目开工建设。 三、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路径 1、以技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进一步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市“30强”、“50佳”企业加快创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建设以济川、中丹、泰隆等企业为依托的技术创新平台、检测服务平台、中试生产平台和产业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校企联盟等创新组织,形成多层次、多形式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现有产品的改造升级,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组织实施化工、机电、医药等产业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开发并投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知名品牌、较高附加值、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促进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 2、以“两化融合”推进转型升级。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快企业从设备装备商和原始设备制造商向原始设计商和原始品牌商转变,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发展的倍增作用。重点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生产装备与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实施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支持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开展内外贸业务。力争企业利用互联网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比例达80%以上,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超过6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50%。 3、以重大项目支撑转型升级。按照我市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转型升级实施意见要求,引导和支持企业紧盯世界500强和央企,持续引进和实施一批对全市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较强支撑和拉动作用的重特大项目,力争做到每年新开工和建成投产一批重大项目,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项目支撑。坚持把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贯穿于转型升级全过程,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快实施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优化,以重大项目引领转型升级。力争技术改造投资中技术装备的投资达70%以上,主要行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以品牌创新带动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创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引导品牌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不断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无形资产价值,增强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诚信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深入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夯实创建品牌的质量基础。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全国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引导企业制定并执行严于推荐性标准的产品标准,提高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重。 5、以培大扶强引领转型升级。一是培育大产业。充分发挥和放大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优势,打造精品,提升质量,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二是扶持大企业。充分发挥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列统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政策扶持,要素倾斜等手段,加快培育一批旗舰型的产业龙头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三是创争大品牌。积极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营造优越的名牌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创牌意识,形成国家、省、市三级梯状名牌企业群体和名牌产品集群,努力打响“**制造”的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四是打造大园区。充分发挥重点园区的带动作用,举全市之力,重点打造一区四园,积极推进园区产业集聚,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大力构建联盟型经济发展格局。使一区四园真正成为全市集聚优势产业、带领科技创新、积蓄税源经济的转型升级示范区。五是开发大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拉动作用,以大开发、大投入来实现快增长。确保签约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建设,在建项目快竣工,努力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的增长点。 6、以节能减排保障转型升级。一是着重抓好重点耗能大户的节能减排。对全市年耗标煤1000吨以上、年耗标煤3000吨以上的企业,建立能源消耗台帐、能源利用状况月报和社会公告制度,增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切实抓好 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同时用铁的手腕,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设备。三是着重抓好循环经济发展,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突出抓好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广和放大循环经济试点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逐步形成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实现经济发展从线性增长向循环增长转变。 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保障措施 1、建立完善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强化行政推动,政策引导,加强对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各园区、乡镇要加强对本区域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的规划和指导,市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合力。市政府每年要对各园区、乡镇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任务及其成效开展督查,对工业转型升级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并纳入年度园区、乡镇和部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 2、强化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扶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促进工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按照“优化增量、整合存量、上下联动”的原则,设立市级工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布局调整、产业转型升级、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重大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创建、重大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等。 3、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对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积极发展和引进各类创业投资机构,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社会资本入股、财政投入等渠道,扩大资本规模,形成覆盖全市的担保网络。优先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4、创设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环境。加强工业转型升级的监测分析,建立产业指导信息发布制度,加大涉企政策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探索推行行政审批全程代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推动行业协会规范发展,进一步发挥其在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决策部署、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提供优质便利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机关干部服务基层和企业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指导制造业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促进作用,形成全社会支持工业加快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

 

推荐访问:转型 思考 战略

《关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