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精编】

时间:2020-08-19 20:08:06 浏览量:

班级:
姓名:

5.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事实性知识: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要字音、字形、词义。

程序性知识: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预习案 一、前置补偿 1、作家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背景链接: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1962年,在他的领导下,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研究。1963年出版《物候学》(竺可桢、宛敏渭合著),系统介绍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利用物候预告农事的方法等。本文即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

3、知识链接: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果、落叶;
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于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翩然( ) 孕育( ) 农谚( ) 簌簌( ) 衰草连天( ) 悬殊( ) 萌发( ) 短促( ) 连翘( ) 风雪载途( ) 海棠( ) 纬度( ) 草长莺飞( )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②( ):风雪遍地。载,充满。

③( ):每年都这样。是,这。

④( ):形容循环往复,转了一周又一周。

⑤( ):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后多用来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或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⑥( ):鸟儿叫,花儿香,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

3、常识填空: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 说明文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三、预习新知 课前初读课文,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我的疑问:
探 究 案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说明对象,说明顺序。

3.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法指导】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自主探究】问题一:
1. 快速阅读课文,做读书摘要,填写课文提纲:
第一部分(1-3)用 的语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 )观测物候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第三部分( ) 。

第四部分( -12)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2.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 快速浏览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圈点勾画批注: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合作探究】问题二:
1.精读课文6~10段,思考探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为什么? 【拓展思考】: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2、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归纳主旨。

【合作探究】联系全文品味,回答下列问题:
1.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2)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2.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º。

3.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和打比方等。请结合课文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2)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第8段) (3)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第7段)  (4)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第10段)  (5)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第4段) 【归纳主旨】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课后拓展】课后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总结】常言道:鸟有鸟语,人有人言,本节课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其实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训 练 案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孕育(yùn) 翩然(biān) 农谚(yàn) 冰雪融化(róng) B.簌簌(shù) 萌发(méng) 缄默(jiān) 销声匿迹(nì) C.衰草(shuāi) 窥见(kuī) 纬度(wěi) 草长莺飞(yīng) D.连翘(qiáo) 逆温(yì) 海棠(tánɡ) 风雪载途(zh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苏醒 隔膜 嘻戏 破釜沉舟 B.和蔼 悲怆 伫立 鞠躬尽猝 C.悬殊 次第 屏障 迫不及待 D.羁绊 气慨   萧瑟  洗耳躬听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朗,像拓宽了几尺。

B. 我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怖,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C. 他仍是教练眼中一个遵守纪律的队员,是山东大学老师眼中一个不耻下问的学生。

D. 近日,北京、大连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广大的中西部就业,两地学生已蠢蠢欲动。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所有学校都要关爱留守儿童,利用一切契机激励他们,锻炼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

B. 嘉陵第一小学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防止师生不患春季流感,确保全校师生健康安全。

C. 为了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各级部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和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D. 10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各地读者纷纷来到图书馆、书店等地,阅读图书,品味书香。

二、阅读课文1、2段,回答5—10题。

5.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第1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6. 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7. 结合第1段内容,说说词语“次第”有什么作用? 8. 第2段中,“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一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9. 揣摩下面句子的含义。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10. 本文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预习检测:1.Piān yùn yàn sù shuāi shū méng cù qiáo zài tánɡ Wěi yīnɡ 2. ①销声匿迹 ②风雪载途 ③年年如是 ④周而复始 ⑤草长莺飞 ⑥花香鸟语 3.事理 物候物候学 竺可桢 第 一 课 时 【自主探究】问题一:1.具体生动 4—5 6—10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1 2.物候和物候学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4)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种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合作探究】问题二:1.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纬度和经度的不同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高下差异是指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排列使文章条理清晰。2.不能。“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为了便利”这几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说明极富条理性。

【拓展思考】答: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第 二 课 时 【合作探究】1.(1)这一句非常生动。“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很自然地运用比拟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第二句中“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2)“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簌簌”模拟风吹叶落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1)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古代流传下来的所有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就成了“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1º”,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1)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2)举例子 作比较 通过比较、举例,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3)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4)引用 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5)打比方 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课后拓展】“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训 练 案 一、1.C 2.C 3.B 4.D 二、5.B(【解析】“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错,这句话描述的只是春天的景象)6.物候(现象) 时间顺序 7.“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修饰限制“开放”,突出强调了各种花是有序的、一个接一个开放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8.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有吸引力。9.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10.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非常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引人入胜。

推荐访问:八年级 大自然 语文 语言 学案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精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