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文化角度分析李尔王与李煜

时间:2020-12-06 10:58:34 浏览量:

   中国古代和西方封建社会都有封建国君,而他们在一生中无一不经历着种种悲欢离合。李煜是中国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史称李后主,在亡国后的囚居生活中写下了《浪淘沙》;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中的主角人物,在小女儿被缢死大势已去之后发出了一段来自肺腑的哀鸣。从两人人生境遇的变化,透过比较文化视野来分析这两篇文章,能够看出一些相似点和差异。

     首先是两个国家制度及君主本身的相似性,都是封建君主制度下的封建国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生活荒淫无度,当所有都已落空后各自发出了感叹。对李煜来说,前期的纵欲享乐生活早已远去,阶下囚的生活让他有机会反思从前怀念过往。“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有在梦里才能忘掉囚居之苦,重温曾经的快乐,而醒来后只能感叹“别时容易见时难”,当初失掉国土是如此容易,如今想要再见故土却已是空想了。这种情绪在李尔王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对已逝小女儿的无尽思念和悔恨。”This feather stirs,she lives!if it be so,It is a chance which does redeem all sorrows.That ever I have felt.”对过去种种错误行为的懊悔在这一段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作为一国国君来说,他们的悲叹又不仅仅代表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更是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深深影响的愧疚。君王帝室之家,不管多么细小平凡的行为都有可能产生巨大而不可预见的后果,这也是这两个人物在文学史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原因之一,个人悲剧引发国之不幸。

     其次就两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来说略有差异,李煜作为继承花间词派传统的诗人,表达更为婉约细腻,而李尔王则是近乎癫狂的大声呼号。不过这跟东西方文明传统也是有着莫大的联系。东方讲求含蓄委婉,且后主本身性格为人较为平和,志在山水情趣之间,无意于政治争斗,因此亡国对他来说也不过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怀念;此外,阶下囚的身份也不允许他自由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整篇文章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似隔着一层薄雾的愁思,然而拨开薄雾细细观察又不难发觉作者的真实情绪。作为一位西方君主,李尔王的性格自然是要开放直接一些的,况且他本身对于国家政治怀有抱负,在经历了与三个女儿之间的起起落落,一切真相大白却又无力挽回之时,内心的各种复杂交织的情绪自是无法言说,只能大声哀号以致胡言乱语,此时的他精神已近崩溃,出现幻觉,生命也在同时奔向他意向中的美好天堂。

     再者来说,两个人物在分别抒发这两段感叹时内心都有着矛盾和无奈。也就是说,之前的种种错误行为与如今的凄凉结局形成的强烈对比激发的矛盾是发出感叹的直接原因。当一切已去,剩下的就只有唏嘘哀叹和内心的无限自责,忆往昔美好时光,叹如今一切成空。

     不同时代的两个人物,一个立于现实,一个存在于可能发生过的戏剧中,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自成一派的区别,或许这也是比较文学的魅力所在。

  /

推荐访问:角度 分析 文化

《从比较文化角度分析李尔王与李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